3月,两所非“双一流”大学迎来了新校长,都是院士,都是2023年11月新当选的院士,那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刚任温州肯恩大学校长,至今,已经有近30所非“双一流”高校由院士坐镇。
近年来,院士校长不仅仅存在于“双一流”高校,有越来越多的院士走向地方高校,成为一大趋势。截至 2023 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8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978人,两院合计1851人,如今院士评选越来越严,院士出任大学校长以往只有985大学才有的“待遇”。
如今,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院士作为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任命院士为高校校长是国家推动高校科研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此外,院士校长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吸引力,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能起到积极作用。
初步统计显示,在近30所由院士出任校长的非“双一流”大学中,以医学、农业、师范等为主,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如最新出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的吉训明院士,出生于1970年12月,神经外科专家,也最年轻的院士校长之一,是最新当选的院士;包刚院士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3月任温州肯恩大学校长。
值得关注的是,接下来将迎来第三轮“双一流”评审,在院士出任校长的这些高校中,不少是冲击“双一流”的种子选手,如浙江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海南医科大学大学校长陈国强院士,此前都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在毛军发担任深大校长的三年间,深大按下了“冲一流”的发展加速键,他推行的“双一流”建立“1+3+X”工程,“1”指创建“双一流”的战略引领,“3”是3项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双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制,“X”指布局“X”个“对学校一流建设有促进、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
陈国强院士出任海南医科大学大学校长一年半,更是为海医带来突破性发展,包括短短几个月内从海南医学院升格为海南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浙江工业大学在2023年7月迎来自己的第二任院士校长——高翔,他于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日高翔强调,学校将围绕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陆林院士执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期间,大团队、大成果、大平台、大项目不断涌现,校(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院士校长群体的出现,无疑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和国际视野,更以自身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理想引领学校发展。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院士校长正带领各自学校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地方高校聘请院士出任校长,院士校长这一群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展现更强大的实力和更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