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安踏的增长神话仰仗于并购而来的外部品牌:2019年并入旗下的始祖鸟就是铁证,依靠资源整合与运营操盘,短短五年时间始祖鸟托举亚玛芬转亏为盈,并在2024年初成功登陆纽交所,同时,这一切也助推安踏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2.36%,达155.96亿元。
Via CBNData
如今,始祖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社交图腾,当媒体日新月异地鼓吹着“中产男人有三宝”,其他席位上的品牌你方唱罢我上台,只有始祖鸟任他东西南北风。在吊牌都能卖出300元的光环下,掩盖不住一个致命的现实问题:主品牌打造,仍然是跻身全球运动巨头行列的必经之路。
Via Instagram@arcteryx
2023年,曾执掌始祖鸟中华区的徐阳回归安踏主品牌,在今年2月,徐阳接受采访时放出豪言——“2025年,安踏将一骑绝尘”。安踏将屡试不爽的多品牌战略运用到了极致,在户外赛道愈发拥挤的今天,消费市场正在向精细与高端方向发展,细分领域的专业品牌和高端产品受到更多关注,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安踏主品牌接连推出了多个商品IP——安踏膜、风暴甲、空气甲等,并且在终端门店创新性打造了包括ARENA安踏竞技场、SV安踏作品集、CAMPUS安踏校园、超级安踏以及安踏0碳使命店在内的五种店型。此外,安踏推出了子品牌“安踏冠军”,打造包括全天候、徒步、滑雪和越野跑等多场景专业产品。
VIa 微博@安踏
这也随之带来了被刻意迷糊的全新争议:
安踏是否有将始祖鸟的硬核技术——尤其是软壳、硬壳冲锋衣的专利——真正下放至主品牌,赋能其平民户外产品线?
VIa 微博@安踏
这场技术流动的真相,不仅关乎安踏的“品牌帝国”野心,更折射出国产运动品牌在高端技术壁垒与大众市场争夺中的集体困境。
对于户外品牌而言,包括软壳、硬壳在内的壳式冲锋衣是当之无愧的门面产品,也是竞争尤其激烈的热门品类,任何一个知名户外品牌,也一定在这个领域有着独到的建树。
Via Instagram@arcteryx
在始祖鸟还没成为高端户外的代名词之前,品牌已经致力于投入超过20年的技术更迭,创造了如今标志性攀登旗舰冲锋衣Alpha SV这一单品,整衣使用Most Rugged技术处理的GORE-TEX PRO面料,表布厚度为100D回收尼龙,总重量485g,多年来这颗鸡蛋里能被挑出的骨头无外乎:没有插兜,且价格确实高昂。
Via Arc'teryx
为此,社交媒体上寻找“平替鸟”的声音屡见不鲜,其中,同属同一集团的安踏主品牌的户外单品就是最常被推荐的对象,间接引起了“究竟是安踏借鉴,还是始祖鸟技术下放”的争议。
例如安踏户外支线安踏冠军的于2024年冬季上新的单品全天候系列GORE TEX 3L黑标冲锋衣,就与Alpha SV有着近乎相似的外观、同为GORE-TEX的面料选用、在视觉设计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低调Logo与极简风格,官方售价2999元,与近万元的Alpha SV相比让大众觉得只有Logo差异。
左:安踏冠军全天候系列GORE TEX 3L黑标冲锋衣
右:Arc'teryx Alpha SV Jacket
软壳方面,始祖鸟的Gamma LT与安踏冠军软壳相比较,无论是走线拼接、袖口还是细节,在Logo以外的视觉呈现上如出一辙,而在面料配方中,双方都是54%锦纶、36%涤纶与10%的氨纶,为此手感也并无差别,只在配件等微小处有着明显的做工差距,700+与3000+更是印证了“而是安踏更有性价比”的社媒调侃。
左:安踏冠军软壳
右:Arc'teryx Gamma LT
在大众深挖之后,这样的重叠巧合绝非个例,甚至在不同户外需求的赛道中,安踏都有相对应的一款“始祖鸟平替”产品,却进一步暴露了安踏户外的致命问题。
Via 小红书@simpshaw
Via arcteryx
全球限量1400件、二级市场800美金左右的始祖鸟未来之壳,与400元左右的安踏水壳LT冲锋衣,外形上依旧惊人相似,但风帽上三向可调节与单向可调节、压胶工艺的碾压、户外性能数据上的差别,都将安踏推向了一个尴尬境地:难道大刀阔斧的改革、单开一条支线的商业模式、国产户外的口号,都只是为了生产一个贵价品牌的平替?
左:安踏水壳LT
右:Arc'teryx Beta SL Jacket
这似乎是消费市场与安踏都不愿意看到的,于前者而言,大众反感雷同而尊重独特设计,于国产品牌而言这种情绪更明显,初期对于性价比的追求在很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内就被消磨殆尽;于后者而言则显而易见,平替本身的市场定位让它注定无法建构起一个“始祖鸟式”的社群结构,二次增长就是空中楼阁了。
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安踏并没有坐以待毙。在户外单品的性能中,防水、透湿性能是衡量产品优劣的关键指标,也是户外场景中难以被取代的情绪语言,这也使得科技面料的作用至关重要。GORE-TEX、Pertex、eVent都在全球户外语境中坐享一席之地。
安踏的户外知名单品风暴甲冲锋衣,承载的是安踏与东华大学携手研制的“安踏膜”,时至今日已经组成了完整矩阵,自风暴甲冲锋衣广泛投入市场以来,不仅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赞助装备,在巴黎奥运会、亚冬会频繁亮相,之后更斩获ISPO AWARD全球设计大赛创新奖,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国外材料在户外装备上的长期垄断。
VIa 微博@安踏
1299元的官方售价,也让风暴甲一度成为“国货自信”的代名词,在官方宣传中,风暴甲搭载安踏膜,其静水压>17000mm,透湿率>8000g/(m²·24h),在面料上的突破有目共睹。
VIa 微博@安踏
而在社交平台上,在称赞性能以外不乏不和谐的声音,包括腋下拉链缺失导致透气性不足,面料摩擦声明显,版型仍偏向日常通勤而非专业户外等等,甚至专为亚洲人设计的较短衣袖反而成了弊病。
VIa 微博@安踏
在参数上呕心沥血造就的神话,却没能在户外的宏观赛道上吞食公域流量,归根结底在于,安踏所选择的这个发力赛道,有着不输始祖鸟垄断地位的强劲对手。
来自Montbell的经典款冲锋衣Rain Dancer即雨舞者,始终被户外爱好者们公认为“最佳日常徒步”之选,使用50D GORE-TEX 3L面料,在满足徒步需求方面绰绰有余,335g重量并附有两个较大的插手袋,版型上也一反日系风格,做成适合额外添加内搭的宽松款,27000日元约为1343元人民币的售价,使得雨舞者自然而然成为安踏风暴甲的强力竞争对手。
Via Montbell
同时,来自迪卡侬的经典款徒步冲锋衣Decathlon MH500以599元价格几乎成为市面上千元以下冲锋衣的守门员,基础防水涂层与扎实缝线压胶工艺,虽牺牲重量却守住“入门级刚需”底线。
Via 淘宝@DECATHLON
当市场上只剩明牌,安踏依旧无法扬眉吐气,Montbell与迪卡侬日积月累的市场高占有率,使得千元预算的消费者对安踏的自主产品依旧抱有消极情绪。
当我们将安踏定义为“国产户外装备的先驱者”时,我们很难去忽视李宁的存在,这两个品牌在太多领域有过太多次比较,在知乎出资答主@姚蔚铭与@青沙雨的测试中,能看到来自这两个品牌核心单品:李宁的万龙甲与安踏的风暴甲间的直观对比:
在口袋全压胶部分,相比较起凯乐石KAILAS的Mont X、始祖鸟的β Jacket高工费的双面胶粘合工艺,甚至Montbell雨舞者别出心裁加入的导水槽而言,李宁与安踏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Via 知乎日报《冲锋衣终极横评:
400~5000 元体验差在哪?大牌冲锋衣真的只卖 logo 吗?》
在防磨部分,为了模拟在山林里穿梭的实际情况,在马丁代尔平磨仪的300次摩擦下,李宁CF万龙甲与安踏风暴甲都经受住了考验,并没有损伤到防水膜;防水部分都达到了平均水准,但两者的防水胶条在视觉上还有显而易见的进步空间。
Via 知乎日报《冲锋衣终极横评:
400~5000 元体验差在哪?大牌冲锋衣真的只卖 logo 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一众国外户外品牌的明星单品作为比较对象时,万龙甲与风暴甲的透湿性能依旧抢眼地占据第一、二位,显眼的偏向潮流化的设计语言也让它们确实值得成为通勤首选。
Via 知乎日报《冲锋衣终极横评:
400~5000 元体验差在哪?大牌冲锋衣真的只卖 logo 吗?》
然而事实上,国产双雄对于户外的态度又是截然不同的。
李宁延续运动时尚基因,将户外支线定位于城市机能风格,锚定Z世代消费人群,而安踏则瞄准了更为专业性、却也更加全面的全场景消费市场,例如以南极验证的硬核功能,扩散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多元化产品矩阵,这也归功于安踏财报上的亮眼表现——资本市场本身比的就是财大气粗。
Via 淘宝@李宁
无论李宁还是安踏,横亘眼前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何让设计不成为累赘?如何让技术成为一个能被感受到的“事实”?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安踏的户外思路是否在借鉴、或者说迫使始祖鸟技术下放?这很容易让大众想起当初Jerry Lorenzo与adidas的纠纷:后者被指控将Fear of God设计语言粗暴移植至平民线,一度带来了可观销量,却也亲手抹杀了自己的二次增长曲线。
Via Vogue
但冲锋衣的技术逻辑不同于潮流服饰——薄膜复合、压胶工艺需工业级研发沉淀,绝非“逆向工程”可破解,而宏观市场也了如明镜,始祖鸟固然威势不减当年,但安踏自身的表现,注定将成为未来尤为重要的关键一手。
反观Montbell,从未炒作“奢品光环”,却凭日式工艺在专业圈层扎根。安踏的悖论在于:它用资本买下技术高地,却用营销亲手埋葬技术信仰,不管下放是事实或否,消费者已经建构了这样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安踏从来不能像一个新晋国产户外品牌一样自洽,它会被更严格、更精准、更惊喜地要求。
Via Instagram@montbell
当始祖鸟靠饥饿营销收割中产,安踏主品牌却陷入“技术空心化”的泥潭——这与其说是下放,不如说是对技术价值的系统性抽空,某种意义上,始祖鸟的路对于安踏来说已经确认了不可行,为中产标签支付溢价的消费者总有一天会醒悟:没有技术底座的品牌魔法,不过是另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Via 淘宝@安踏
徐阳接受采访时曾说,“消费者买的是故事,是一种精神寄托,而不是一件实际的商品”。这句话很巧妙地概括总结了如今始祖鸟所引发的消费狂热,也可以是安踏主品牌的预言与战略方针。
市场与大众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安踏?
Via Instagram@arcteryx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品牌)
2025.01.07
2023.10.06
2022.10.12
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