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社交网络上,“登山服、运动裤”的搭配大火,一件动辄上千甚至破万,逐渐成为新的“中产”标签。



不过,央视早前的一项调查揭开了其中的重重内幕。成本仅300元的登山服,贴上洋品牌标志后,售价竟能飙升至3000元,瞬间成为抢手的“爆品”。



很少有人意识到,所谓的都市中产“时尚战衣”,早已沦为直播间里的“韭菜地”。更令人震惊的是,长期穿着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引发癌症。



央视曝光

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次专项调查,彻底撕下了高价登山服的遮羞布。节目组随机采购了50件样品,结果发现仅有37件符合登山服标准。进一步检测后发现,不少登山服的质量问题堪忧。



其中有18件样品防水性能不合格,透气性远低于商家宣传的效果,实际表现仅为宣传值的十分之一,涉嫌虚假宣传。

更加离谱的是,某网红直播间热卖的一款所谓“珠峰登山队同款”登山服,其防水涂层成本极低,每米只需20元,但售价却高达1999元。



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户外科技”究竟是真正的升级还是变相的宰客?在直播间里,主播们常用高压水枪模拟暴雨测试登山服的防水性能,营造出“滴水不沾”的效果。

然而,在家用花洒的实际测试中,不到五分钟内衬便开始渗水。这种现象完全背离了登山服设计的初衷——追求功能而非销量。



根据国家标准,登山服必须具备防水、透气等性能要求。然而,许多商家以“运动款”“休闲款”为名,采用普通夹克的标准,规避功能性检测。例如,森马服饰就曾因将普通外套标注为“登山服”而被罚款3万元。

不仅如此,材质方面也存在重大隐患。近日,登山服再次被曝出“黑料”。经检测,许多登山服使用了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作为涂层材料,因其出色的防水防油性能备受青睐。



然而,这些物质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因为它们几乎无法降解。长期穿着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影响生育能力,甚至诱发癌症。美国加州和欧盟已立法限制PFAS的使用,而国内相关标准尚显滞后,导致市场鱼龙混杂。

一些知名品牌,如祖鸟、猛犸象等,都因含有PFAS成分而陷入舆论漩涡。但始祖鸟的工作人员却辩称:“我们的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请您放心。”



随着技术的进步,登山服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一件动辄三四千元甚至上万元。然而,其中潜在的健康风险却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归根结底,这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毕竟,商人们信奉“有钱不赚是傻子”的理念。

“收割消费者”

一件标价3000元的登山服,实际成本究竟如何?事实上,普通的三合一登山服出厂价仅需200到300元左右。



价格暴涨的背后,涉及品牌溢价、营销推广、渠道费用以及中产阶层的追捧等多种因素,最终使得售价与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品牌方制作精美的国外登山宣传片,将基本的防水功能夸大为“航天级别保护系统”。直播间的主播则编造一个虚高的“专柜价”,再用超低的“折扣价”制造巨大反差,以此吸引消费者下单。



数据显示,许多登山服的利润率高达73%,是羽绒服的2.3倍。然而,研发投入却逐年减少,技术革新需要长期投入且见效缓慢,因此被忽视。很少有企业愿意静下心来专注于技术研发。

自从运动裤流行以来,登山服逐渐受到都市白领的青睐。在社交平台上,“登山服+运动裤”的搭配备受推崇,许多博主认为这是彰显中产阶级身份的重要象征。甚至一度出现吊牌单独售卖的现象,某些大品牌的吊牌价格高达300元。



这种消费行为更多是为了追求一种优越感,通过购买专业装备塑造精致的生活形象。穿的不是装备,而是优越感。如今,社交媒体上,登山服已然成为一种炫耀工具,这种现象愈发普遍。

大家争相展示登山服的防水性能,比如在瀑布下或洗手间内做测试,然后拍照上传,希望赢得他人的点赞和认可。这种行为带来的精神满足感似乎比登山服本身的功能更重要。消费者更看重的是这种情绪价值。



登山服的价格差异显著,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戈尔特斯技术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采用该技术的登山服通常价格较高,普遍超过3000元,而未采用该技术的产品可能只需几百元。

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们购买商品,究竟是为了商品本身的技术价值,还是为了借此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



就像LV的帆布包、珑骧的饺子包,甚至是尼龙丝袜,这些产品的材料成本其实很低,但消费者仍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实际上是在为品牌附加的价值买单。有能力消费的人群,即所谓的中产阶级,自然成了商家眼中的“韭菜地”,不断被“收割”。

总结

登山服之所以成为“网红”产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网红企业的精心包装。他们会提前设定好“人设”,再利用伪造的雪山背景和虚假的检测报告误导消费者。



这些营销手段不断强化登山服作为“身份象征”的标签,让消费者误以为穿上它就能跻身上流社会。

实际上,消费者被这种“中产”的虚假概念所蒙蔽,白白花了冤枉钱。真正的户外爱好者深知,面对暴雨时,救命的不是登山服的价格或品牌的虚荣感,而是衣服本身的品质是否过硬。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中国经营报---2025.04.05:《冲锋衣陷PFAS争议 多数品牌国内产品未见明确标注》原文刊登于央视新闻---2020.11.08:《冲锋衣质量调查:部分样本防水、透湿功能堪忧 宣称冲锋衣却标注普通服装》原文刊登于极目新闻---2025.03.11:《始祖鸟吊牌被炒到最高300元一张,背后有多少假货在割韭菜?》原文刊登于界面新闻---2023.09.28:《始祖鸟成了中年人的校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