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院10周年了,10岁的它把百岁厦大带到新高度——6年前,它成功发射了一枚火箭。
昨天,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在厦大翔安校区举行建院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航空教育始于1944年
是全国最早有航空本科教育的高校之一
10年前,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宣布成立时,很多人对厦大涉足航空教育表示惊讶,事实上,厦大航空教育始于1944年4月,是全国最早办有航空本科教育的几所高校之一。
1951年,厦大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年又与其他学校的航空系合并成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此期间,厦大航空系虽仅存续八年,但是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学者和专业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机构学及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先和被誉为“中国飞豹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
1994年,为更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厦门大学恢复航空教育,培养了一批实用的飞机维修人才。2008年4月6日,厦大航空系复办揭牌。2015年,由原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组建成立厦大航空航天学院。
昨天的发展大会说,10岁的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后来居上”,十年来,学院的科研经费从最初的几千万元增长到现在的破亿规模,实现科研经费增长翻两番;同时相关成果孵化了5家公司,成果转化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24年软科中国排名中位列第10,在综合性大学里仅次于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
6年前发射火箭
“嘉庚一号”不是一飞不复返,而是整体回收
从某种角度看,这个新生学院把厦大带到新高度,2019年,该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厦大火箭比较牛的地方是:它带有“翅膀”,即火箭最终以“带翼水平滑翔+伞降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体回收!也就是说,厦大的“嘉庚一号”不是一飞不复返,而是依托带翼水平滑翔和伞降回收的新技术,火箭稳稳当当落地被整体回收了,迈出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昨天的发展大会还揭秘了厦大航空航天学院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成绩,例如,在粒子阻尼技术领域,该学院科研团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粒子降冲击装置,实现了我国大直径舱箭运载火箭分离降冲击技术“零”的突破,2021年在长征五号B实现首飞,有力支撑了中国空间站的舱箭分离,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冬奥列车车内噪声控制,实现350千米高速运行的列车“踏雪无声”。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3月17日,该院与中国航发等单位依托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平台自主设计全新研发,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搭载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的飞行平台(GF-2000)是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根据行业搭载飞行需求,基于国产四座有人机自主改装的大型无人通用飞行测试平台,可用于开展多种载荷的搭载飞行测试,为未来混合动力系统产品化、系列化发展及大功率混合电推进系统研发积累了重要技术基础。
院方介绍,该学院还将人工智能、智能仪器与航空学科深度融合,研发相关算法和装备,突破了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定量化监测瓶颈,相关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C929和航天器的研制。
昨天的发展大会对学院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致以特别感谢,尹泽勇实现了我国涡扇发动机研制从无到有的突破。10年前,他出任厦大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来源:厦门日报
(欢迎加小编微信号:gtc6000;QQ群:603094810;资料都存在QQ群文件夹中)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