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边有高校人才引进的青年才俊,或是年轻的大学老师、高校教授,你可能会经常听到他们把国自然或青基这样的词挂在嘴边。普通人对这些缩写往往感到一头雾水,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只有真正参加过人才引进并在高校任职的人,才有可能亲身接触到这些。获得这些成果对于一个人在业内的地位提升是无可估量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参与了,却被认为其含金量仍需提高,还差得很远。



96后女孩获得“国自然基金”,2字之差让人看出含金量:仍需努力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似乎在任何领域都适用,比如在大学教师领域,有年轻的教授,20多岁博士毕业,30多岁就已开始指导博士生论文,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年少有为。

其实,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尽量把年龄往前赶,在年轻的时候完成,不仅会让人觉得后生可畏,也会让人认为这个年轻人肯定潜力无限。比如最近有一位211大学教师,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其简历被扒出后,大家觉得她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是一位女老师,1996年出生,姓邓。邓老师目前在学校的职务是讲师,但她前途无量,这几乎是可以确定的。她从2014年开始在郑州大学读本科,2018年去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直博。

这样的履历在参加人才引进时可谓相得益彰,接下来的科研项目也很出色,参与了一项国自然基金项目中的数学理论研究,还在郑州大学青年教师专项科研基金的启动项目中榜上有名。



国自然项目是高校晋升的硬指标,未获批者甚至可能面临职业停滞的后果。有些单位要求高校教师至少在三年内申请一次国自然,若申请失败,会直接影响留任。很多高校为争取自身利益,以此推动教师前进。

而教师还要经历双盲评审及隐形门槛,最终是否资助还需考虑学科平衡问题。所以这位96年的女老师确实难能可贵,然而网友们还是挑出了一点小毛病,在她的国自然简历中,有两个字与别人有差别。



有的老师是“主持”该项目,有的老师是“参与”,自然形成了主与客的关系

据说真正主持一个国自然项目才是真的厉害,所能得到的待遇可能会更高一些。甚至连邓老师本身的学历都被人感慨,能拿到 211 的教职在如今实属不易。现如今,针对很多青年人才的基金申请年龄已经放宽。

比如男性老师为 38 岁,女性老师为 40 岁,同时也在增加名额。研究者若连续两年申请失败,仍可继续申请,还增设了交叉学科专项。这位老师如此年轻,未来会有大量机会再次冲击国自然,而且已经有了第一次的尝试,第二次就不会那么难了,下一次或许真的就是她来主持了。



如果只是参与层面,据一些老师说,在评职称晋升方面,其实作用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甚至有时候是毫无用处的。建议这位老师抓紧申请一个青基,不过年龄不一定是阻碍因素。

如果老师能结合自身教学和科研经历,提出独特的学科问题,避免跟风热点,这或许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样才能在选题创新性上更具优势,更早申请到基金。



学校的平台的确很重要,郑州大学是211高校,且不在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所以这位女老师未来有很大的胜算。依托学校这个平台,再结合个人能力,其竞争力会得到显著提高,这便是好平台的重要性所在。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