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话多了,控制不了自己乱说话,灾祸就逼近了。
曾有一位高僧说: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虚伪之言,不如不言;
人云亦云,不如不言;言而无信,不如不言。”
正所谓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人世间里的是非恩怨,虚伪谗言等等,都尽可避之、远之。
你参与过多,并不是你有多厉害,也不是你多受欢迎,只不过是自己喜好多管闲事,也不过是别人想拉你下水罢了。
一个人经历越多,思考越深度,知识越渊博,就越懒得与人解释、与人诉说,也就越懒得在无谓的事情上多伤脑筋,多耗心神了。
《道德经》有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一个人活着,无须太多的物质,也不需太多的人情世故,淡淡地、静静地做自己就好。
如此,慢慢走向成熟,不慌不忙,懂得沉默,不骄不躁,学会放下。
如同深潭里的水一般,看似平静,实则更为清净。
01
水深不语
曾有一位小和尚,天天被师父叫去深山老林的一个小深水潭钓鱼。
每一次,小和尚高高兴兴去地去,都相当失望地回来。师父也不问原因。
终于有一天,小和尚有些生气地说:“师父,我们每天都来深水潭里钓鱼,可每次都颗粒无收,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师父有点愠色:“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小和尚这下机灵起来:“就去咱寺院门口的那一口池塘里钓鱼呀,那里的鱼不是很多的吗?”
师父说:“这里的水潭虽然鱼少,也很小,但是味道清甜,而寺院门口那片鱼塘虽然鱼多,但水浅且浊,鱼虽大但肉柴。”
小和尚慢慢地静下来听,若有所思地回道:“的确如此,这深水潭里的小鱼还真别说,肉质的确比池塘里的鱼好吃多了。”
师父笑着说:“所以,你知道我找你来这钓鱼的原因了吧?”
“师父是想要吃好一点的鱼呗。”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道。
师父摇摇头,说:“非也,不在鱼,在水也。”
水深不语,越是在深水区长大的鱼,就越显得肉紧味甜。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越是变得稳重,越是往深处滋养自己的灵魂,人生的曼妙之处就越值得期待。
《周易》有云:
“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我们会发现,生活当中,那些生活条件越杂,人群越混的地方,看似接底气,实则尽数都是一些为鸡毛蒜皮小事而不断产生是非恩怨的人。
于是,人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就像在浅且浊的池塘里生存的鱼,鱼龙混杂,为了仅有的一些草料而不断地争抢。
久而久之,人便是在这么一种模糊不清的、麻木不仁的环境下走向堕落,灵魂变得愈发贫瘠。
反之,那些真正有主见、有远见、有思想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避开这么一种生存的局面。
回归自我,滋养灵魂,在灵魂深处,慢慢地找到一条出路,找到一种归宿。
02
人稳不言
人生有千万种出路,每条出路,都有万种活法。
但是,活来活去,最终的活法,也就只有一种,这一种就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要走上的道路。
当你找到了这条路,也走上了这条路之后,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变得一门心思、专心致志地往前走。
在走的过程里,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越来越静,越来越稳。
因为,你深知自己这一次,已经问心无愧,也无怨无悔了。
说到底,就是因为自己在走向成熟,步入了沉稳的境界之中。
《墨子·墨子后语》中有一段对话。
禽子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当一个人能倾听到自己灵魂的声音,自然也就不会再被外界的杂音、嘈杂的事情而扰乱心智。
就像蛤蟆和苍蝇,哪怕整天在你耳边叫个不停,但你也会因为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而根本没听到它们的声音。
做人做事,你有了自己的客观判断,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便如同雄鸡一般,虽然平时沉默,可一旦清晨打鸣,便能声震一方。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个人,越是不动声色地打磨自己,积累自己,就越会显得深沉、深不可测。
哪怕不说一句话,却能散发出更大的力量和气场。
因为,真理的力量便是如此,它并非靠大吼大叫来彰显。
反之,适时的沉默,往往比喧嚣更有力量,也比表达来得更有震颤之力。
03
学会沉默
网上有人提问:
“你越来越沉默的原因是什么?”
其中一个回答说: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却不想争辩;
有时候,你被人找茬,却不屑反击;
有时候,你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于是选择了沉默。”
水越深,人越稳,心态越静,越从容。
从容的人,淡定的人,便是心胸豁达,成熟稳重之辈。
面对人世间里的纷纷扰扰,面对人情世故的人情冷暖,会说话,但更懂沉默。
这种沉默,是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智慧,也是一种灵魂得到滋养之后的高级。
《格言联璧》中写道: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修己,需清心,清心,需沉默。
让自己沉默一点,如同深水一般,静静地流淌,静静地走向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