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缅怀同胞

清明时节,纪念馆庄严肃穆。三天假期中,数万观众走进纪念馆。从自发领唱、合唱歌曲,到一遍遍轻数幸存者照片墙上亮着的灯;从驻足在历史展板前低语,到在留言簿上写下滚烫的文字……中外观众在纪念馆抚今追昔,以思念寄望未来。

国际面孔:“展览完整呈现了历史事件”

4月6日上午,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一行十余人来到纪念馆。乔治·何克1915年出生于英国,1938年来到中国,投身中国抗日战争。1945年7月,他因患破伤风不幸去世,长眠于中国西北,年仅30岁。乔治·何克的侄子Mark Thomas被叔叔的故事打动,撰写书籍《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呈现乔治·何克辗转中国多地支援抗战的经历。

Mark Thomas说,“1938年,我的叔叔在上海遇见了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他们成为好友,斯蒂尔向叔叔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给Mark Thomas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展览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历史事件,我们需从历史中学习。”


同行的还有书籍《A True Friend to China》(中文名《中国挚友》)作者Andrew Hicks,该书讲述了抗战时期来华公谊救护队鲜为人知的历史。Andrew Hicks说:“我之前通过张纯如撰写的书了解南京大屠杀。我认为这座纪念馆是我参观过最好的纪念馆,它是对那段惨痛历史最恰当的纪念,向人们传递历史与和平的讯息。”


4月5日下午,来自孟加拉国的135名留学生来到纪念馆,他们分别在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读书。


就读于南信大的沙满第一次参观纪念馆,他的汉语老师曾向他讲过南京大屠杀历史。他说:“此行令我深感震惊。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野蛮屠杀了30万中国人,其中有小孩、妇女、老人,他们太残暴了。”

幸存者后代:“接棒”传递历史记忆

4月5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薛玉娟的外孙女任颖来到纪念馆,向观众讲述外婆的故事。


南京大屠杀期间,薛玉娟的胸口被日本兵刺了一刀。这段经历给她的身心留下了阴影,但她特别乐观,后来当了人民教师直至退休。任颖说:“外婆是家族的精神引领,受到她的影响,我的二姨、五姨,我自己以及表妹都成为教师。外婆教育我们努力工作,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孩子听。”

任颖的动情讲述吸引了许多观众,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倾听。来自河北的小学生张世臻上台发言,他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不能让历史重演。”


亲子家庭:与孩子共上“历史课”

在纪念馆中,亲子家庭随处可见,家长通过观看文物、影像与孩子共同完成一堂“历史课”。


来自河南郑州的王女士带着孩子们来到纪念馆,一行人中有三位小学生、一位高中生和一位大学生。王女士说:“这次清明假期来南京旅游,孩子们提前一周提出要来这里。”10岁的李子沐说:“老师在课上讲过南京大屠杀,今天看到这些真实的文物,感觉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有了温度。”


来自广州的一对小兄弟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前驻足,一遍又一遍轻数亮着的灯。哥哥黄亦康指着照片对妈妈说:“易兰英1926年5月到2025年2月,易奶奶是今年去世的。”小兄弟的妈妈说:“孩子们来参观前读过《南京大屠杀史》,这次带他们来实地看一看,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让他们感受和平的生活有多可贵。”


来自安徽的母亲带着11岁的儿子参观时,特意在公祭广场前驻足。母亲高云说:“13年前我曾参观过纪念馆,这次特意带儿子来学习历史。我再次看到十字碑上‘1937.12—1938.1’字样,悲从心中来,希望孩子能记住这段历史。”儿子张荀计划回去后写一篇周记,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在纪念馆看到的历史。


青年心声:用青春力量守护历史

4月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的300余名师生,跨越近4000公里,从天山南麓的库尔勒来到长江之畔的南京,在纪念馆上“大思政课”。

14岁的新疆女孩伊帕尔古丽说:“每年国家公祭日,我们都会在班会上学习这段历史。今天站在真实的历史现场,我感觉身临其境,那些文字和图片突然有了生命。”


假期中,“和平之声”艺术展演和“祭忆之声”诵读活动在纪念馆举行。

在艺术展演中,原本是艺术志愿者的钢琴独奏,画风突变为观众自发领唱、合唱,深情的歌声与悠扬的琴声交织回荡,观众沉落的情绪在此得到抒发。来自江西的 “90后”王女士说:“这种沉浸式的纪念形式,让历史记忆更具温度。”

在南京高校读书的吴漫为观众诵读诗歌《江东门的钟声》。当她读到“江东门!全世界听见你炽热的心跳”时,这位生于2005年的女孩声音颤抖着。她说:“南京承载着一段苦难历史。很荣幸能在纪念馆为观众朗读,我想与大家共同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年轻一代的笔迹密密麻麻:“一颗星星不足以驱散黑暗,但是无数颗星星定会照亮夜空”、“当光洒在留言墙前手持白菊的幼童身上时,我坚信我们会走得越来越好”……




青年志愿者也在纪念馆贡献力量。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许涵婧为提供咨询引导服务。她说:“我都能感受到观众目光中的震撼与思考。我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践行传播历史的责任。”


·编 辑:纪念馆融媒体中心

·审 校:李 凌 李雪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