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配图
最近有一则报道引发公众热议,当事人是河南洛阳的00后女孩可可。她是一位陵园的代亲祭扫者,可以理解为职业帮别人扫墓的人。
代祭的工作内容包括:鞠躬、擦墓碑、敬献鲜花、摆放祭品等。一般整个过程由两人完成,一人负责祭拜,一人全程录音录像,等仪式结束后会发给家属。
此前,随着清明节即将到来,可可每天要代祭十几位逝者,每次都要跪着擦拭墓碑,一天下来差不多90度鞠躬上百个。“没上山之前,确实听说这个行业工资很高,一个月能挣好几万,但实际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一个月到手4000多块钱。也有人说从事殡葬行业不好找对象,这一点我倒不担心,不怕嫁不出去。”可可说。
“职业代祭扫”争议与温情并存。有的网友认为扫墓应当亲力亲为,这种“省时省力”的祭扫方式“不够尊重逝者”,甚至是给“孝心明码标价”。而有的网友却评论:“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致敬。”“这个工作好,不用怎么跟人打交道,上班最累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人。”
对此您有什么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劳动报》
伊内斯
只要合法合规,代祭服务大有可为。
其实,代客祭扫的服务早已不是新闻,很多年前就已出现,尤其是亲友和需要祭扫的坟墓不在一座城市的情况。
已经有人查过,代祭服务并非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古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智慧选择。北宋时期,当时的汴京城就有专门代人上坟的“代哭”行业。到了明清时期,代祭扫也颇为流行。
如今,随着城镇化加剧,以及传统祭奠文化式微等原因,代祭服务的需求也愈来愈大。
掌柜倒是觉得,与其讨论代祭服务是否合情合理,不如讨论一下如何规范这一行业。例如,如果代祭服务提供者收了钱不干事,异地他乡的消费者维权起来就很困难。再比如,如果代祭服务已经完成,下单的人不愿结账怎么办?而在代祭服务中出现的消费纠纷甚至其他问题,究竟找哪个部门去解决更合适呢?
绳易断
孝道,与时俱进。
真要恪守纯粹孝道的人,不妨读读《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古代的居丧守制三年,暂且不提,光就“酒肉绝”这一点,恐怕许多人当天就破戒了。更何况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背井离乡求学务工,仅仅三天的清明小长假,也不支持人们往返奔波千里,只为这坟前一磕头。
谁能说代祭者擦拭墓碑时流淌的汗水,摄像头记录下颤抖的屏幕光影,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孝心抵达?
孝心的明码标价,恰恰说明可可们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位00后女孩的90度的深深鞠躬,难道不比朋友圈的电子蜡烛更显庄重么?仪式感架起生者与逝者的思念之桥,让前者更明了活着的意义。
从甲骨文时代的祖先崇拜到AI时代的数字陵园,生死礼仪始终在演进中传承精神内核。代客祭扫不该被简单贴上"孝道外包"的标签,而应视作现代人对传统仪式的重新编码。
未来,或许骨灰将升入卫星轨道,二维码墓碑在元宇宙矗立,人类对生命纪念的探索更胜代客祭扫。但无论祭扫形式如何变迁,那份穿越生死的思念,才是万世不变的根源。
若您有任何烦忧,
请关注本微信并给周刊君留言。
掌柜们会为你提供专业解答。
全票同意罢免尹锡悦,他已步朴槿惠后尘
王蓉《浪姐6》被淘汰,央视却力挺!那些歌红人不红的歌手们……
68岁退休网红厅官被查,去年任上落马的两名副省级官员均曾是其下属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