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间刷到了一位博主发的视频:
坐地铁时,博主被一家三口吸引了注意力。
地铁要到站了,妈妈在站台温柔地喊:“小虎下车了。”但爸爸和孩子没有听到,所以还坐在车上。
地铁门关上后,妈妈没有发火,而是打语音给爸爸,再次提醒他。
爸爸也语气温和地回应道:“哦,我以为是凤起路下车,原来是龙翔桥啊,那我下一站换乘过来。”
随后,便牵着儿子的手在下一站下了车,去对面换乘。
下车时,爸爸还安抚儿子说:“没事啊,就三分钟。”
事情虽小,却让博主很是触动。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一家三口始终保持着平和。
博主不敢想象,如果同样的事换做是自己遇到了,此时此刻,父母该是怎样一副焦虑不已、暴跳如雷的模样。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跟博主的家人一样,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容易发火、着急。
但事实上,这种做法除了会带给孩子恐惧、焦虑外,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学着那一家三口,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事已至此。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再像一根时刻紧绷着的弦,而我们孩子,也逐渐拥有了幸福感、安全感,和对抗负面情绪的能量。
事已至此,少说两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超限效应”。
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度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的批评越多,孩子的表现越差。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节目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距那一年的北大录取线差了30多分。
虽然这个分数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他的父母并不满足,反而指着孩子鼻子骂:
“你看,我平时就让你小心点,就让你不要粗心!高考就这么一次,进北大的机会就被你这样错失了!我们平时和你说的话为什么不听?”
在父母不间断的指责下,孩子终于崩溃了。
才一个星期不到,这个孩子就在巨大的压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蹒跚学步的探索者,成长路上难免跌跌撞撞。
但事已至此,如何面对犯错的孩子,考验的却是父母的智慧。
有的父母选择用指责与抱怨筑起荆棘围栏,让孩子在“你真没用”的声浪中蜷缩成怯懦的刺猬;
也有的父母以理解与接纳为基石,让孩子学会了在错误中看见进步的微光。
就像《小王子》中写的: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网友@可可,在北京上学时,因和同学起了冲突,被学校请了家长。
为此,爸爸从1000多公里外的家中赶来学校,为他善后。
然而,爸爸并没有过多指责他,反而宽慰道:
“要不是因为你打架,我还没有机会来北京,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明天去颐和园转转,别多想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可可记了很久。
后来,他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跟踪调查更发现,在冲突中能保持“语言克制”的家庭,孩子成年后处理危机的能力比普通家庭高出 47%。
那些犯了错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锋利的刀子,而是温暖的阳光。
当父母用理解代替训斥,用宽慰代替唠叨,孩子便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和豁达,遇事从容应对。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绘本画家蔡皋曾在做客《十三邀》时感慨:“很多父母把晚餐吃成了批斗会。”
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小时候,一坐到餐桌前,父母就会对我进行思想教育:
“这次考试怎么才考80分?一天到晚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
“你们老师说你平时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你这个性格要改,不要什么事都往后躲,知道吗?”
“看看你们班小红,每天跟父母亲亲热热的,你呢?吃个饭还拉着一张脸。”
久而久之,不仅父母一说话我就觉得无比抵触,消化系统也变得敏感脆弱。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喜欢利用吃饭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
但事实上,最终的结果却是孩子饭也没吃好,亲子关系还出现了问题。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就曾在采访时说:
“我两个孩子小时候,从来没有请过一个工人,煮饭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是在照顾他。”
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她都几乎不会缺席两个孩子的一日三餐。
在餐桌上,她会说说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孩子也会和她聊聊学校的生活。
通过餐桌,林郑月娥和孩子了解了彼此的近况,并因此更加理解对方。
后来,她的长子林节思曾在采访中回忆说:“妈妈做的饭菜很简单,但是因为有妈妈陪着,吃着就香。”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有一项基于2.5万名11-15岁少儿的研究显示:
“小孩子与家人一起吃饭更容易养成自信、乐于助人的品格和稳定的情绪。
因为一起吃饭可以让孩子与家人交谈并分享内心体验,减少焦虑和孤独感。一起吃饭的时间越多,积极影响就越明显。”
其实,跟孩子讲道理的时间很多,并不差一顿饭的时间。
如果餐桌上只剩冷冰冰的说教,自然满足不了孩子对情感链接的诉求,也养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相反,好好吃饭,和孩子聊聊学校的趣事、班里的朋友,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滋养。
事已至此,情绪置后
看过一个视频:
有一家烧烤店,高峰时段,店主12岁的儿子也在帮忙端菜。
结果这孩子一不小心,打翻了一盘菜。
当时店主正在忙,可他非但没有冲孩子发火,反而一步步教孩子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轩轩,快去道歉,再去拿两瓶啤酒给客人,就说是我们送的,让叔叔阿姨们再等等,实在不好意思了。”
于是,孩子按父亲的话道歉、赔啤酒,清扫地上的,接着又重新给客人端上了菜。
垃圾
事已至此,发泄情绪是本能,解决问题才是本事。
心理咨询师叶月幽曾分享过一个自己带娃旅行的故事:
有一回,她开车100多公里,带着两个孩子去泡温泉。
可到达目的地后,老大却突然告诉她自己忘带泳镜了。
当时,叶月幽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
“我特意把游泳眼镜放到门口,还特意提醒你那么多次,你居然还忘,你有没有一点责任心啊?没带活该,谁让你自己不记得,那你就自己承担后果吧。”
可话还没出口,小儿子就开始央求她:
“妈妈,你给哥哥买一个吧,温泉这里就有卖的,没有泳镜哥哥就不好玩了。”
叶月幽想给老大一个教训,便没有同意,而是让两个孩子轮换着用同一个泳镜。
老大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却始终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她看着更气了,心想:
“好心好意带你们出来玩,花这么多钱,你们还不开心,真是小兔崽子白眼狼。”
本就憋着火的她,转头看见柜台上外面买二三十的泳镜,在温泉馆居然标价68元,那一刻,她忍不住想脱口而出:
“果然出来玩就是浪费钱,真是花钱买罪受。”
好在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其实是以前出去玩时母亲总挂在嘴边的。
叶月幽转念一想,自己带着孩子驱车一百多公里,花费近千元,实在没必要为了一副几十块钱的泳镜,毁了孩子出来玩的好心情。
想到这里,她毫不犹豫地给老大买了一个泳镜。
那一回,两个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而叶月幽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情绪,毁掉这场精心策划的亲子旅行。
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麻烦。
如果我们总是以心情为导向,很多时候小麻烦也会变成大麻烦,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问题,最终,一切都会滑向更糟糕的困境。
而智慧父母和一般父母的区别就是,他们不会在发现问题之后,情绪上头继而制造更多矛盾,而是第一时间带孩子想办法去解决。
这样的父母做到了心态置顶,情绪置后,有足够的容错率,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而孩子也会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会静下沉、沉住气,有条不紊地铺路搭桥,最终度过难关。
我十分赞同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一段话:
“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人们带着这些想法,就会产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如暴怒、焦虑和生气。”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时,我们总以为让自己痛苦的是问题本身,可实际上,真正制造痛苦的,往往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心态。
而有的家庭之所以幸福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把心态调成了松弛模式。
一旦拥有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态,允许一切发生,生活也就顺了。
从今天开始,告诉自己,孩子的问题都是来丰富我、成就我的,如果暂时事与愿违,那一定是另有安排。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