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真就是什么都敢造假,什么都能造假!
一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大米饭,竟然也被不良商家盯上,利用技术手段造假,搞出了所谓的“人造大米”。
参考信源:辽沈晚2025-03-31《大量人造米流入市场,成本只要几毛钱?提醒:四种大米,真要少吃》
人造米虽然看着晶莹剔透,卖相好,但其口感差,而且有损人体健康,外加上其低廉的制造成本,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科技与狠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造大米外,还有3种大米也很危险,一定要少吃...
人造大米是什么东西?
近些年,我们已经习惯用“科技与狠活”去形容各种各样的美食,尤其是变化万千的添加剂,真就是一口吃下整个元素周期表。
可现如今,除了烹饪或制作复杂的食物,竟然连作为主食之一的大米也被不良商家盯上,在某些小作坊里开始搞起了“人造大米”。
据业内人士爆料,这些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选择用零碎的碎米和淀粉当原料,然后再加上增稠剂、食用胶和工业香精等配料,最终通过模具压缩成型,一颗颗以假乱真的人造大米就诞生了。
肯定有人会说,制造人工大米的成本岂不是高的吓人,先不说能不能卖出去,单单就赚回成本都成问题。
殊不知,这些使用残次品以及工业原料制造出来的人工大米,成本低到一斤只需几毛钱,相较于几块钱一斤的大米,存在数倍的利润差,若是以假乱真当“高端大米”售卖,利润更是高的离谱。
大米作为日常消费品,中国几乎每个家庭都需要备货,而常年以来的习惯,导致我们在购买过程中,几乎很少去进行分辨,大多数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发觉这次购买的大米味道与之前有所差异。
然而,人造大米除了口感上的问题外,其本身所使用的聚乙烯醇等工业级辅料,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由于制造成本价格过低,其本质上也决定了人造米所用的原料不是什么好东西,有些人贪图便宜吃个一顿两顿也就罢了,若是长期食用,会极大增加患病风险。
辛辛苦苦省下来的钱,最后全部倒贴给了医院,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除了提醒广大民众提高警惕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力度进行排查,禁止人造大米流通到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五常大米被“翻包”
五常大米作为大米界的明星选手,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在国内市场备受追捧,也间接造就了它高昂的价格。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五常大米的超然地位以及品牌效应,导致不少别有用心的商人盯上了这块肥肉,从而寻找用普通大米伪造“五常大米”。
除了个别商家用“掺混”的方式售卖五常大米外,有些商家则更加过分,他们直接委托包装生产公司照着五常大米的包装袋,搞出了一模一样的袋子。
表面上看,这些有着五常大米包装的商品与商场售卖的一样,但实际上,袋子里装的都是便宜大米又或是质量无法保障的陈米。
按理说,像五常大米这样的大企业大品牌,旗下的经销商都有着严密的监管,从而防止从货源处假造。
但除了部分经销商抵御不住诱惑之外,还有许多下游零售店将错就错,他们主动接收外来的假冒产品售卖,从中赚取更高的差价利润。
正所谓你不说,我不说,大家心知肚明,老百姓也吃不出来太大差异,只要时间不是太长,一般还真就出不了什么问题。
就这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对五常大米翻包成为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即使一部分黑色产业链被曝光后铲除,但市场中依旧存在许多假冒伪劣产品,为此建议消费者最好去正规的粮油店又或是大型商超购买,仔细看看包装、产地等标识,从中确认来源。
旧米换新装
除了假冒伪劣“明星大米”的翻包货,那自然也少不了打着“低价促销”的残次大米。
2024年,重庆市场监督局通报了一起“过期大米”事件,得知该公司从2022年5月开始,通过自行腾装、委托分装等方式,将粮库内的过期大米当作新鲜大米卖给消费者。
参考信源:封面新闻2024-10-12《重庆市监局通报:酉阳粮食公司存在虚假标注保质期等违法行为 律师...》
这批大米通过低价促销的方式,迅速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财产以及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都说便宜没好货,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轻易去囤积低价大米,毕竟谁也不知道它是福是祸。
要知道,过期大米流失的不仅仅是营养,还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属于一级致癌物,可想长期食用这样的东西,如同与死神跳舞。
此等没良心的企业自然会受到应有的处罚,但身为消费者,却要为贪图便宜付出惨痛代价。
过度加工的大米
水稻脱粒后是大米,可大米在加工过程中也是有等级的,从低到高分别是糙米、留胚米以及精米。
目前市场主流是留胚米,它兼顾了口感以及保留了米胚的营养,算是最优选择。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致生活”,导致所谓的“精米”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不少人开始陆续跟风。
但从营养角度来讲,糙米才是最优解,晶莹剔透的精米反而营养价值最低,如果长期食用,会导致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增加便秘、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此提醒大家,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过度加工的大米”,因为大米作为能量来源,加工的步骤越多越繁琐,流失的营养就越多,最终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