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英法联军进京前的风云

咸丰离开时,留下他的六弟恭亲王奕訢与洋人交涉。英法联军到达北京朝阳门外,奕訢给英法专使写信想求个停战协议,商量着和解。但英国专使额尔金要求先释放被抓的巴夏礼一行人。恭亲王谎称所有俘虏皆平安,但要等和议达成后才能释放。联军总司令额尔金要求三天内放回全部谈判人员并接受联军条件,就停止进攻,否则必定夺取北京,奕欣当时未作答复。



恭亲王奕訢

第二章:英法联军进京后的暴行与圆明园之殇

1.联军再败清军与京城混乱

10月6日,英法联军在北京安定门和德胜门外再度击败僧格林沁的清军。此时,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富贾大都逃离京城,全城陷入无政府状态,溃兵流氓到处烧杀抢掠。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最先冲进圆明园的是法军,他们毫不客气,疯狂抢劫。紧接着,英国人也杀进圆明园,但抢得相对“有秩序”点——两拨人轮流进园,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抢完了不忘还要公平分赃,成立了个委员会,拍卖分配战利品。可谓有组织有纪律地抢劫。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圆明园付之一炬

2.圆明园的纵火毁灭

圆明园里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珍宝,统统变成了强盗的囊中物,能搬的都搬走,搬不动的就砸个稀碎,据保守估计,被毁物品总值300万镑。甚至他们还在一间马车房里发现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带给乾隆皇帝的英国礼物,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送来的天文仪器、全尺寸礼车和榴弹炮都没拆封。抢完之后,英国将领额尔金下令一把火烧了圆明园。10月18日,联军开始纵火,烟雾弥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皆被付之一炬。全北京城外都笼罩在烧杀抢掠的阴影里。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此予以强烈谴责,称此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860年的圆明园

第三章:火烧圆明园的背后原因及各方反应

1.火烧圆明园的借口与真实目的

圆明园被抢劫并焚烧,英法联军名义上是为报复清军酷刑致死巴夏礼一行人,但这其实是个借口。真正原因是这些西方人早就打圆明园的主意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参观了圆明园,他回到欧洲后,对圆明园赞不绝口,称其美轮美奂,遍地珍宝。这为后来的火烧圆明园埋下祸根。其实不仅仅是圆明园,户部等衙门也被洗劫一空,唯独皇宫没动。为何他们不烧皇宫?英国公使额尔金担心烧了皇宫后,清朝颜面尽失,可能垮台。清廷垮台对他们无益,他们还需靠清廷维系攫取的利益。事后英国人和法国人互相指责对方抢得更狠,但这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强盗就是强盗,谁也不比谁高尚。英女王维多利亚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参与了这场远东大劫案的分赃。



法国颁发的奖章

2.奕訢的无奈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奕訢亲眼看着洋人疯狂抢劫,却无计可施,只能在谈判桌上屈服。英法联军提什么条件,奕訢几乎全盘接受,毕竟他的目标是尽快让这些洋人滚蛋。最终奕訢和英法签下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约仪式在礼部大堂举行,英国专使额尔金摆足架子,让恭亲王等了2个小时才现身签约。签完条约后,英法联军倒是守信地撤走了,奕訢对此还觉得挺惊讶。



《北京条约》中国割让予英国的九龙半岛部份

第四章:俄国的趁火打劫与清朝的困境

在此需重点提及的是,俄国人在这场谈判中趁火打劫,捞了个大便宜。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后,奕訢乱了方寸。俄国人凑过来说他们可以调停,但得先承认《瑷珲条约》中俄国所占领土。奕訢急着求和,没多想就答应了。其实俄国也没怎么调停,只是引导奕訢一步步答应英法德要求,没有帮清朝争取到任何权利,反正英法早就打算签完条约就撤兵了,有没有俄国人,根本没啥差别。俄国人只是对国际惯例比清朝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靠着这些信息差把清朝官员忽悠得晕头转向。



俄国公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

此时的咸丰早已被洋人打得没脾气,等英法撤走,俄国人露出真面目,威胁奕訢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不仅完全承认了《瑷珲条约》,还将《瑷珲条约》中规定的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划归俄国,清朝为此损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北京条约》乃中国近代史上丧失土地最多的条约。这场英法联军之役,俄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完全失去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

第五章:两次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变迁

从1840年到158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经历了二十年的阵痛,天朝上国的意识形态终于有所松动,古老的王朝终于开始面对新世界。然而这时躲在热河的咸丰皇帝却一病不起,郁郁而终。1861年,咸丰死后,他留下的八位辅政大臣在慈禧太后和奕訢的联合行动中被迅速清除,大清迎来了漫长的“女主掌权”时代。从此中国也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