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人以“西林教案”为借口,向大清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炮轰广州城

一、叶名琛的政绩与咸丰信任

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处理内政方面相当有手段,在咸丰皇帝眼中,他是十足的“干将”。太平天国横扫南方时,广东局势一度极为紧张。但叶名琛凭借有限的兵力,既未求邻省支援,也不指望朝廷,硬是凭一己之力平定了广东的太平军,还成功镇压了规模空前的“红兵起义”。不得不说,这样的政绩换作他人未必能达成。咸丰对他甚为信任,叶大人的奏折几乎都能得到应允。



叶名琛

二、叶名琛对洋人的态度及应对策略

叶名琛亲眼目睹了前两位上司耆英和徐广晋对洋人的态度。耆英因参与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洋人态度软弱,而软弱妥协换来的只是英国人的得寸进尺。相反,徐广晋在对待入城问题时表现得很强硬,逼得英国人无功而返。叶大人由此认定洋人欺软怕硬,只要自己刚正不阿,洋人便无可奈何。叶大人对于各国的照会,每次都以最快速度回复;对于各国的要求,每次都以最缓和的语气拒绝;对于各国公使会面会晤的要求,每次都以公务繁忙为由回避。



三、判断失误与误报大捷

1856 年 10 月 23 日,英国三艘英舰浩浩荡荡穿越虎门水道,炮击珠江上的清军炮台。叶名琛听闻炮声后,表现得极为淡定,他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不准开炮回击。10 月 25 日,英军顺势接连突破海珠炮台和广州城外的防御工事,直逼广州城下。此时,叶名琛下令关闭粤海关,断绝与英国人的通商,并召集乡勇团练,号召广州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叶名琛下令不准还击,应是不想让事态进一步恶化。他关闭粤海关,是认为只要通商一断,用不了多久,洋人就会屈服。叶名琛当时能如此镇定,是因为他断定英国人不过是武力恫吓。他告诫自己,决不能屈服。



三天后,英军舰船直接炮击了叶名琛的两广总督署。传说中叶名琛当时依旧“危坐二堂,绝无惧色”,仿佛炮火声于他而言仅是几声嘈杂而已。接着,英军攻入城内,抢掠一番后迅速撤离,而叶名琛因去庙里烧香幸运地逃过一劫。看着英军撤退,叶名琛认为自己的判断无误,他觉得英国不会引发大规模战争,只要停止通商,英国便撑不了多久。



实际上,在断绝通商的问题上,叶名琛有些判断失误。自五口通商以来,上海已逐渐取代广州的地位,慢慢成为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一口断绝通商,已不像鸦片战争前那样对英国产生巨大影响。断绝广州口岸的通商,对英国影响不大。相反,清朝的经济压力反倒增大了,因为广州海关每年税收约 100 万两,是清廷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当时清朝正在与太平天国交战,财政极为困难。



此后,他给咸丰帝的汇报中将英军撤兵添油加醋描述为一次大捷。然而,英军撤回香港并非屈服,而是在等待国内的援军。

四、英法联军再次来袭与叶名琛的应对

1857 年 3 月 20 日,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对华用兵,他们从英国本土、毛里求斯、新加坡、印度等殖民地调集 2900 余名士兵,组成新的远征军,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特别外交使团奔赴中国。法国人响应英国出兵的号召,与英国组成英法联军。



英军冲入广州衙门

1857 年 11 月,英法联军集结于广东江面,英军出动战舰 43 艘,法军出动战舰 10 艘。他们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撤出广州城,允许联军进入,并赔偿损失。但叶名琛却认为英法两国不过是虚张声势,只要自己坚持几日,事情便能解决。叶名琛毅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28 日,英法联军发动总攻,仅用一天便攻破了广州城。英法联军进城时,叶名琛的下属请求他同意与洋人议和,可叶名琛坚决不同意。最终,叶名琛被英军抓走,送上了船。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时获得的清军旗帜

五、叶名琛的结局与后人评价

叶名琛在被抓前,特意戴好顶戴花翎,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待着英国人的到来。英国人对这位执着的叶大人也给予了些许尊重,未撤下他的顶戴花翎,也未给他戴上刑具,还为他配备了几个仆人,带上了一些他爱吃的米粮请他上船。



叶名琛被擒情境

叶名琛上船后,一直以为英国人会带他去见英国国王,然而旅途的终点却是印度的加尔各答。到达加尔各答后,他只能随遇而安。叶名琛在异国他乡郁郁寡欢,一直到从中国带来的米粮吃完后绝食而死。



在清朝的传统中,一位封疆大吏在城破之日,最好的结局是战死,若不能战死,就选择上吊自杀。因为若不自杀反而逃跑,不但自己会被治罪,家族也会受到牵连。叶名琛被后人嘲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后人看来,叶名琛确实有些迂腐,但在他那个天朝上国的时代,作为一位有责任的封疆大吏,如此行事或许是他认为最心安理得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