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存在,似乎给每个忙碌的日子有了很多期待的时刻。邀上三两知己好友,奔赴一场电影的约会。或浪漫、或恐惧,你可能会控制不住的流泪,还可能捧腹大笑到失了所谓的仪态举止。不过,一切发生得都很自然,没有人会责怪一个因为电影而流露真诚自我的人。
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魅力了,这块宽大的荧幕承载了一群人的血汗泪。电影演员将生活中各种朴实无华、惊心动魄的故事用自己专业精湛的演技、通过自我的表达呈现在荧幕上,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可能让身处于黑暗,眼神只能聚焦在光源处的观影者产生强烈冲击。
电影里的演员真的把角色演活了,他们塑造的荧幕形象停留在观影者的内心深处无法散去。成功的演员总是具备这样留住人人心的魅力,即便光阴流逝,新上映的电影成了老电影,但电影本身始终是鲜活的,演员同样也是鲜活的,他们都在当时的某个时刻获得了永恒。
半工半读的少年人——张莹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位电影演员,准确来说他是个老演员了,老到只能存在于电子记忆中,他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的电影演员张莹。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这个演员,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漫长的55年,他在这个世间的痕迹已被岁月无情地冲刷了很大部分。
1924年张莹降生了,他出生在辽宁省开原市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这样的人生剧本似乎早就注定了他的人生,贫穷的味道侵蚀着人的灵魂,人只能拼命劳动,拼命流汗才能换取微薄的工资。
为了活下去,张莹很早就告别了学生的身份。他急需的是活下去的资本,不是提升自我的校园生活。辍学后的张莹有着多重身份,他是建筑工、搬运工、杂役……年纪轻轻的小孩被迫长大,被生活压弯了脊背。他同父亲一起,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艰难谋生。
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把他打趴下,反而将他磨练成一个刚强不屈、自立向上的江湖少年人。张莹没有放弃学习,或许他一直就热爱着。即便在白天劳累了一整天,他也要在疲惫困倦的晚上抽出时间来学习,他依然憧憬着校园生活。
不知在多少个寂静无声的黑夜,少年单薄的身影从未缺席过。很快便传来了好消息,他考上了一所商业学校。半读半工的张莹,再次进入知识的殿堂。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他已经实现了逆天改命的愿望,为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但事实上,张莹戏剧般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演技实力派演员——张莹
张莹的艺术天赋开始崭露头角。在朋友的介绍下,张莹加入了家乡开原市的黄龙剧团,他一有时间就会到剧团里演戏。演戏可以当作是一份兼职,是平常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张莹在这里满足了自己的文艺爱好,也为他未来的演艺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后来,他成为了辽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员。正式成为一名演员的张莹,编排、参演了很多文艺作品,他在文工团里大放异彩。随着革命斗争的号角吹响,祖国大地到处都洋溢着新生活的气息。
艺术家们总是十分敏感的,灵感也是瞬间的事情。张莹身处革命斗争时代,时常跟随部队游走在前线,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他和文工团的团员们一起创作了很多精辟短小、意义深刻的文艺节目。他还创造了《白毛女》舞台剧的“大春”人物形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领导的夸奖。
他在文工团正步步高升,一路坦途,很快就成为了团里的骨干力量。不久张莹就被调任,来到了东北文工团。后来,他又于194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成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演员,开始进军影坛。
或许是有了之前剧团和文工团的表演基础,他在电影领域如鱼得水,演绎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他是《白毛女》中的大锁、《平原游击队》中的司令员、《赵一曼》中的地下党员、《沙家店粮站》中饰残废军人。
这些角色虽然都是些小角色,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莹演活了每一个角色,使得这些角色在世人心中获得了长久的记忆,弥补了它们在荧幕中短暂的时长缺憾。
他还是《六号门》里果敢刚毅、追求进步的工人李俊华。张莹身上有着李俊华的影子,他曾经也是一名搬运工,过去的经历让他能更好的理解李俊华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惺惺相惜。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做足了准备工作。他再次将自己放回到当初搬运工的那个状态,他同天津的搬运工们同吃同住。他不再是一名演员,而是一个体验者。他仿佛又回到了当时弓着疲倦的腰身,大汗从额角哗哗留下,咸红的双眼里不知道是汗水还是眼泪的窘境。
就这样张莹成功地演绎了李俊华,这个在党的领导下敢于斗争、勇于追求的先进工人形象在大荧幕上大放光彩。张莹卓越的演技,他所展现的朴实、坚强,为他赢得了“硬汉小生”的称号。
除了《六号门》的李俊华,他还塑造了另一个非凡的人物形象。《董存瑞》中的赵连长又是另一个独特的张莹“作品”。这次张莹饰演的不是主角董存瑞,但却是指导新人成长的军队干部形象,重要性呼之欲出。
董存瑞,那个用年轻的身躯炸掉碉堡的少年,他牺牲只有19岁。生命的逝去令人生憾,但董存瑞短暂的一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辈留下的光辉精神。我们为这个少年感到惋惜,但是想到一直照顾他的赵连长,像父亲一样给予过董存瑞爱意和温暖,不免让人心头一紧,似乎泪水就要轻涌而出。
张莹饰演的赵连长,他在责备董存瑞浪费子弹时,或许不仅仅是上司对下属的斥责,电影里的赵连长对这个年轻人是严厉又慈祥的。就像父亲带着关心的责骂,雷声大雨点小。透着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感情。做错事情严厉批评是原则,但是当董存瑞伤心哭泣时,赵连长又流露出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
真挚的演技打动了人们,这部作品还获得了“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张莹也拿到了“演员一等奖”。
突降一场风波
人生走到这一步,算得上是辉煌的了。可惜好景不长,显然低谷早已在人生的脉络上布好了局,终于走到了这个路口。60年代席卷而来,搜刮着张莹。他被划为右派分子,被开除了党籍,还被发配到北大荒去改造。
被迫远离亲人的张莹在黑龙江850农场的畜牧队进行劳动改造。他每天在这里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这份改造显然是要了人的命了。即便如此,张莹依然没有放弃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他希望尽快完成劳动改造,每天积极劳动,就这样他在畜牧队里度过了艰难的三年。
1960年,他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终于回到了家乡和亲人的怀抱中。很快,他又重返自己热爱的电影领域。这次,他主演的电影《小兵张嘎》再次火爆全国,人们又再一次见识到了消失了三年的电影演员张莹的实力。
张莹在电影《小兵张嘎》中饰演罗金保后再次走红,这次堪称是他的巅峰作品。电影里的罗金保是个有意隐藏汉奸身份的我党队员。“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让张莹的演技得以充分展现,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汉奸”的奸诈匪气形象,同时又展现出我党侦察员机智勇敢、经验丰富的时代人物形象。
他还是小兵张嘎口中亲切的“老罗叔”,他是经典的儿童故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成人形象了。张莹在经历了三年的黑暗后,再次重返荣耀之巅。
但造化弄人,老天喜欢和张莹玩起起伏伏的人生游戏,不过这次,张莹再也没有再次“起来”的可能了。
张莹生病了。他得了可怕的胃癌。原本以为他能够像之前一样挺过去,但是老天还是无情地收了他。1969年,张莹因胃癌去世了,享年45岁。或许是天妒英才,才会让这样优秀的人那么早就离开了吧。
张莹的一生可谓是“戏剧人生”。他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辈子,化作一缕清风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影视作品,流转在时间的长河中璀璨不息。
家人还在悲痛中
张莹去世了,但是他的妻子还在怀着他的梦想前行着。张莹的妻子李慧颖也是个文艺分子,在学校时就经常参加演出活动。长大的她,成了东北电影制片成的演员。也就是在这里,她结识了这一辈子想要相守一生的人。
1951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对因电影结缘的夫妻一起幸福地度过了18年,之后两人孕育了三个孩子。
60年代的批斗让夫妻二人被迫分离两地,张莹的妻子也未能幸免,成为批斗大队的一员。后来纠正错误,大家都回到了正轨。正当开启新生活时,张莹的离开让李慧颖备受打击。
但作为一名母亲,她必须振作起来 ,照顾好三个孩子。1952年,她从演员转行到北京电影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担任团总书记,正式进入高校工作。后来她成为了表演系的任教教师。
任教期间的李慧颖始终与表演亲密接触,她也参与了《日出》、《雷雨》等话剧的演出。此外,她基于多年的教学和表演实践经验,还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如《表演艺术的元素分析》、《表演艺术是感觉的艺术》等。
李慧颖在丈夫死后,很快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决定继续过好未来的生活。她继续从事着夫妻二人都热爱的表演事业,还养大了三个孩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事业女性吧。但是再坚强的女人总有柔软的一面,她可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张莹。
1978年,张莹的错划右派问题得到了纠正,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举办了追悼会公开表示对张莹的悼念,在仪式上,妻子李慧颖讲述了丈夫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的一生。他或许可以安息了,时间终究会揭开事实的真相,但却早已物是人非。
李慧颖对丈夫的思念绵绵不断,她将这些回忆、感觉写成了文字。在她的文章《风风雨雨十八年——忆张莹》里,记录了张莹病故前对她留下的最后一段文字。“这种病没有办法了,你要做好一个人带孩子的准备……”
这段话站在张莹的角度是很正常的,妻子李慧颖确实需要做好准备,这是一个丈夫最后时刻对妻子的劝慰,但当时的李慧颖打断了张莹继续说下去的念头。
李慧颖在文章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或许当时的她不应该阻拦张莹,这样他还有可能留下更多的话语,至少除了现在这些,还有许多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
李慧颖对张莹的爱流淌在笔尖,用爱浇筑的文字写了一段又一段,成了一篇又一篇,最后成了一本厚厚的书。
2018年6月《辉煌·苍凉——忆张莹》一书出版问世,这本书近乎全面的书写了张莹的一生。文中收录了包括妻子李慧颖、张良、葛存壮等众多老一辈艺术家们对张莹深情回忆时留下的有感而发的文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张莹已经离开了半个多世纪,她的家人依旧在心里留着他的一席之地,尽管内心安放着逝者不免会带来忧伤和悲痛。但他的家人永远在用自己的方法让张莹离自己的生活近一点、再近一点。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70年前老电影《赵一曼》演员大多去世 难忘石联星安琪张平等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