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谭雅丽
接到为烈士画像的任务时,一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想象,自己要模仿刑侦悬疑剧《猎罪图鉴》的模拟画像师,“影视作品照进现实”。他们真正落笔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在人们关于逝者的记忆里,时间最先抹去的是容貌:上海市松江区烈士陵园长眠的173位英烈中,100多位没能留下照片、画像,世界上还记得这些面孔的人越来越少。扭转遗忘曲线的节点在2021年清明节前夕,学生们完成的第一幅画像被贴在陵园的墓碑上。4年过去,9位英烈的墓碑上不再只有名字。
清明祭英烈的社会风尚由来已久。比如,1933年开始,福建连城县温坊村村民年年清明节为红军烈士扫墓。村里的老人记得,这项祭祖之外的祭祀活动,在1949年以前是悄悄进行的。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刘嘉毅在2023年清明节去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做志愿讲解时,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来陵园祭奠英烈”。
以“年”为尺度,在不变的追怀里能看到变化:一些教育者意识到,烈士精神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不能“一阵风”式教育;数字化祭扫、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云端纪念馆、AI复原烈士影像,技术发展让烈士故事“贯通”时空,直抵人心。
舞台剧让红岩故事“旧事新讲”
“何功伟被押赴刑场时要上一百多级台阶,每登一阶,押送者都问他愿不愿意(投降),他都说不愿意。”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学生李语涵感动于“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中舞台上的这一幕。她20岁,而何功伟被杀害时不过26岁。
3月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走进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为近3000名师生讲述红岩故事、中国革命史。展演由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打造,自2020年在重庆大学首演以来,已在多地高校演出。
李语涵家在四川,曾在长辈口中听到过、在课本上学过、在重庆歌乐山“看”到过红岩精神,但当她观看演出时,再次为之落泪,“除了广为人知的红岩英雄,这场演出让我认识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共产党人,他们也同样伟大”。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红岩》小说及衍生作品共有104种,小说曾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红岩热”。而舞台剧的演绎,为红岩故事提供了新讲法。李语涵告诉记者:“通过这场演出,红岩精神在我心里更具象化了。”她认为,剧目可以让简单的几个字或一段话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接受。
重庆红岩干部学院教师邓涛在展演中饰演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在他看来,展演“不同于灌输式教育”,人物、文物、故事都是真实存在过的,能够直击人心,“留白很重要,我们向大学生抛出问题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接受”。
在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梁永图看来,“如红岩精神这样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英烈精神教育如何持久
刘嘉毅曾是“红色引擎宣讲队”的一员。该宣讲队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团委组织的“清明义工”活动的一部分。学院辅导员杨书赫告诉记者,该活动起源于1988年,当时的辅导员蒋主浮住在一座公墓附近,发现清明节公墓里烟雾弥漫、纸灰飞扬,便组织学生前往公墓进行义务劳动和指引,传递文明祭拜的理念。
2007年,“清明义工”服务领域延伸至附近的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陵园安放有我国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烈士520多位,烈士墓160多座。“红色引擎宣讲队”不仅在清明节组织朗诵、展览、献花、情景剧活动,还参与烈士陵园的常态化讲解工作。杨书赫希望将陵园、墓地这样的“悲伤之地”,转化为探索生命意义的公共空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刘嘉毅觉得,在清明参与讲解、朗诵的学生本可以享受假期,或者回家祭祖拜山,但都愿意把时间拿出来,“我们都分得清大家和小家,选择参与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英烈故事,让革命先辈被更好地铭记”。
延安大学团委书记申圆圆也曾思考如何将英烈精神教育作为常态化教育,而非“一阵风”式教育。
4月2日,延安大学近300名师生聚集在“四八”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这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校党委副书记吕达在现场为师生讲授党团课。这样的活动每年清明节前都会开展,但申圆圆认为,祭扫不能止步于此,否则“容易流于形式化,对学生只能产生短暂的认知和情感影响”。
因此,延安大学将祭扫活动从“活动”变为“课程”,纳入第二课堂,有全校学生需要参加的“必修”活动,如“四八”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国家公祭日祭奠活动,也有各学院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的“选修”特色活动,如医学院讲述白求恩等医疗战线英烈事迹的活动。
申圆圆在学生身上观察到了改变,“只有通过持续性的纪念活动,让学生浸润在常态化教育中,才能让延安精神真正融入青春血脉,这是任何单次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在00后的画笔下,烈士与后代跨时空“团圆”
2021年年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孟远航收到一个来自松江烈士陵园的邀请。学校团委书记问他,能不能组织志愿者帮忙还原烈士形象?孟远航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必须得干。
松江烈士陵园在2019年启动“为烈士寻亲”项目后发现,许多烈士后代不知道亲人长什么样,想“见见爷爷或父亲的样子”的意愿强烈。在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达成合作后,“画笔下的红色传承”项目自此启动。
学生志愿者们都是00后、05后,他们一开始用画笔还原,为蔡财根烈士画了第一幅画像。他的儿子蔡德奎出生6天时,蔡财根就奔赴朝鲜战场。蔡德奎幼年丧母,只保存下一张残破的父亲的照片,父亲的发小郑梦生却认为这张照片不太像蔡财根。89岁的郑梦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见过蔡财根的人,学生们在他用浓重方言描述样貌时录音,请一名松江本地学生的外婆“翻译”,前后改了几十稿,这次尝试达到了“七八分像”。
他们一直在摸索更好的复原方法,比如在图像编辑软件中,把陈正甫烈士亲属的照片分图层堆叠,寻找五官的特点;两年前,他们尝试用AI把完成的画像进行优化,让五官更贴合真人,并可以动起来。
真正认识到为烈士画像的特殊意义,和遗憾相关。项目目前涉及13位烈士,但被确认后贴在墓碑上的只有9张画像。让孟远航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画像过程中,团队登门和烈士后人沟通细节修改,一周后老人骤然离世。当时,负责主笔的学生哭着说,应该再画快一些,“如果加个班熬个夜多画两笔,是不是这个事就不会延误?”
触动学生们和孟远航的还有蔡德奎看见父亲画像时的状态,蔡德奎全身颤抖着说:“爸爸,60多年了,我终于见到你长什么样了。”这时,孟远航遗憾的是,这张画像的还原度还不够。2022年,项目得到了更多专业支持,第一件事就是对蔡财根的画像进行精修,这次,按郑梦生的话来说,“有九十分像了”。
“这些孩子从最开始为了‘完成工作’到认真去做,到觉得有遗憾,再到弥补了遗憾,有的学生开始主动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立国之战’,为什么我们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还能打赢。”孟远航说,学生们感受到的遗憾还让他们意识到记录历史的紧迫性,又衍生出了“镜头下的红色传承”项目,拍摄参与抗美援朝的老兵口述故事,还排演了多部红色微话剧,这些都是对一段段记忆的“抢救”。
孟远航坦言,他一直在寻找好的思政教育方法,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对“说教”不喜欢、抵触,为烈士画像则是把学生从专业引向实践,学生们在寻找史料、主动了解的过程中接受情景式、沉浸式的思政教育。
据统计,松江烈士陵园年接待量超过16万人次。每年清明节,陵园会迎来大批前来祭奠的烈士家属和市民。陈正甫烈士的画像是学生们完成的第8张。他的女儿告诉学生志愿者们,父亲25岁就保家卫国,牺牲时自己才两岁,“每当来到陵园祭扫时,看到别的烈士都有照片而我的爸爸却没有”。现在,她多年的心愿达成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