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于露/文 顾闻/视频)日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史江峰副教授团队以《中国东南部与日本中部树木年轮氧同位素交叉定年》为题在国际树轮专业期刊《树木年代学》发表文章。据了解,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中国长江下游春秋到西汉时期670年考古木材的精确定年,为重新认识研究相关墓葬下葬年代与墓主身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定年标准,同时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珍贵科学资料。
树木年代学是考古学中最精确的测年技术之一,在国外一些国家已被广泛用于测定史前或历史时期的木材和木制品的年代。然而,在中国,树木年代学尚未成为考古测年中常用的工具,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主年表。
史江峰团队以日本中部跨越过去2872年的主树轮年表为参照,对来自中国东南部的现代和考古样本进行了树轮交叉定年测试。“中国长江流域与日本中南部处于同一气候带,尽管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但我们希望尝试通过利用气候规律,与日本的主树轮年表进行定年。”史江峰介绍,定年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地区多尺度气候一致性所产生的高频和低频共同信号,因此需要包含数百年变化的长样本序列。
“树木年轮氧同位素的应用使得不同地点、不同树种受气候限制较小的树木能够进行交叉定年。”文章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后史逝远说,在对中国东南地区活树氧同位素气候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团队自2017年以来对考古点进行多次大批量采样,“我们采集了几百块汉代杉木样品,测了数千个树轮氧同位素值,建立了从春秋到西汉晚期跨越670年的树轮氧同位素主年表。”
从检测宽度、氧同位素,再与日本的年表进行对比,团队前后花费十年时间,终于取得了这一成果,现在对长江下游几十年的考古木材已经能实现精准定年。从事树轮研究25年,这一进展也让史江峰十分激动,“这样的定年突破了过往在没有出土纪年材料,仅仅根据墓葬结构特征、器物类型比对推导出跨度较大的相对年代的局限,为重新认识相关墓葬的下葬年代与墓主身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同时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气候环境提供了珍贵科学资料。”
史逝远介绍,除了汉广陵王墓等大墓外,还有一批非常珍贵的考古木材,在运用670年的主序列进行定年后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基本可以实现长江下游春秋到西汉时期670年考古木材的零误差定年。“未来,我们希望能拓展研究区域,进一步延长定年年限,在一段时间后也能建出覆盖过去3000年的连续长年表,成为中国东南部树轮考古定年的基准,并为气候重建积累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