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的过程中,基本上90%的学生都是期望往上考,譬如普通本科的考生会去报考211或者985的高校,而211的考生去考985高校,985高校则会往更前面的学校考。只有少部分人才会因为各种原因去报第一档的学校。
但是到了调剂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分数不够就有调剂到更为低档学校的风险。而且这个数目不小,如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474万,而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有个更为无语的情况,超过35%的考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说不清为什么考研"。
所以一些学生对于从985高校"降级"考取双非院校研究生并没有太多的抵触,如果是10年前,这样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这个节点,就业面对的现实就截然不同了,甚至这种行为被网友戏称为"学历自杀"。
如某同学是某211大学本科毕业生,她第一年报考同等级院校失利后,第二年转而瞄准了一所"过线就能上"的双非院校。因为双非院校是很愿意招收211和985的考生的,尤其是一志愿考生,基本过线就有极高的比例上岸。
这个同学,"当时觉得有研究生学历总比没有强",后来她以423分的高分"屈就"于一所排名300开外的学校。
而在读研期间,表现堪称模范:连续三年专业第一,参与两项省级课题,发表三篇核心论文。然而求职季的残酷远超想象:某央企HR直接在她的简历上画了个红圈:"本科211+硕士双非=学历贬值"。
这就是所谓的逆向考研遭遇的尴尬。
在不少大厂其实是有学历歧视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深化成为研究生学历的歧视,甚至某知名企业HR会暗示:"985的本科为什么要去这种学校读研?"是不是学习能力差?
因为在某些对学历要求高的雇主眼中,学历降级往往被解读为"能力存疑"或"缺乏规划",这种隐形歧视远比想象中顽固。
笔者一直以为,教育投资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凭本身,更在于平台资源。985院校平均每名学生年度科研经费是普通院校的5-7倍,这种差距直接转化为就业竞争力。甚至同一所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力在国内就是比不过裸考入学的同学,这就是学习能力的划分。
要知道三年读研期间错失的不只是校招机会,更是职场黄金成长期。甚至某平台数据揭示:同龄人本科直接就业三年后的平均薪资,反而比"逆向读研"者高出15%-20%。而在某985高校的匿名论坛上,一条获赞过万的帖子这样写道:"当年嘲笑自己工作的同学是'躺平',现在才明白他们才是清醒的人。"这条留言背后,恐怕就是这些逆向考研同学的血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