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的“不完美”,
别逼他们“装完美”。
01
自己加的戏,
跪着也要演下去。
02
前几天,
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一条通报,
掀起轩然大波。
考研复试结果公布后,
某考生携家人气势汹汹来学校闹。
他们坚称自己考出了高分,
却未被录取,
认定其中一定存在黑幕。
于是,校方即刻展开调查,
结果真相令人瞠目结舌:
原来该考生的高分,
是虚构出来骗家长的,
实际上连国家线都未过……
很明显,
这个考生分数“编”高了,
不闹一下收不了场,
所以只能把锅甩给学校,
带着家长一起去“讨公道”。
但谎报的分数,
哪里来的“公道”?
最后不仅全家一起丢人,
他两年内还不得报考该校研究生,
还因涉嫌伪造成绩,
被移交给了公安机关。
这属于是,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他为什么要撒这种慌?
我们无法知晓准确缘由,
但每年考研成绩公布时,
网上都会出现许多
改成绩的“灰色服务”。
花钱买这些服务的学生并不少,
目的都是为了应付父母。
有些考生,
一直装着很努力备考,
但其实根本没认真复习,
他们就会买一个
稍稍低线的分数,
既能证明自己努力了,
以此安慰家长。
还有一类学生,
是被家长逼着考研。
他们不堪重负,
只能出此下策,
通过虚假分数换取耳根清净。
有网友猜测,
这位考生是不是早已身心俱疲,
不想再被考研的压力束缚,
却又无力说服父母
只能以这种近乎“自毁”的方式
为考研之路画上句号?
但无论背后原因究竟为何,
整件事都令显得荒诞且讽刺。
他伪造了高分成绩,
欺骗得了家长,
却伪造不了自己的人生。
一次错误的决定,
让自己的人生背上污点。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03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
还记得前几年轰动全国的
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案吗?
2018年,
河南4名高考考生家长,
因为孩子实际分数和估分相差巨大,
于是实名举报高考答题卡被掉包。
当时舆论施加压力倒逼调查,
势必要为这几个孩子讨回公道。
可是结局是什么?
洛阳的杨同学,
眼看闹大了中途放弃了申诉。
信阳的李同学
他的妈妈陪他去维权、大闹,
结果查了答题卡原件,
字迹确认无误,
是孩子害怕低分被家长骂所以说谎。
还有一位余同学,
和家人看了答题卡原件,
仍坚称被掉包了。
但经过笔迹专家鉴定,
她的笔迹和答题卡一致,
她还坚称:
答题卡上考号被涂抹了,
所以一定是有人故意损坏,
不让录入她的试卷成绩。
可她不知道的是,
答题卡录入,
是靠扫描条形码,
就算改了所有的数字也没影响......
再查看她平时的成绩,
非常不稳定,
数学一会126,一会68,
一会又只能考5分。
所以真相是,
平时造假造多了,
担心自己真实水平曝光,
就想要通过破坏考号,
让自己的成绩无效。
而得知真相的妈妈最终
只得尴尬的说了一句:
“我也不知道咋弄了”结束闹剧。
而这其中,
闹的最凶的苏小妹,
平时能考600分左右,
高考估分在627分以上。
但高考考了335分,
他的父亲觉得不可思议,
去问女儿时她也一口咬定:
不可能!
坚称答题卡被别人替换了。
于是她的检察官父亲,
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实名举报。
可是最后经过字迹调查和监控,
确认答题卡并没有经过掉包,
她女儿的水平,
就是300多分的水平。
后来她的同学爆料,
这场闹剧背后真正原因是:
她故意在高考中写错、乱写,
但又担心被骂,
只能不停撒谎,
结果没想到父亲闹大了,
调查到了最后,
最尴尬的就是她检察官父亲。
其实类似事件看多了,
就会让人唏嘘,
这样的情况多半是:
孩子说谎把家长当枪使,
而家长冲在前面像个疯子。
很多人都觉得:
这群家长太可怜,
被自己的孩子欺骗。
可我觉得,
他们的教育更可悲。
试想一下,
若不是家长太看重成绩,
若不是对自己孩子真实水平
一无所知,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04
今天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因为现在许多家长,
正在走入相似的误区。
我孩子的班级群里,
就有这样的家长。
清明假期时,
发来孩子一大早背单词的视频,
配文:
"宝贝说要给同学们做榜样";
孩子得了某个奖项,
也迫不及待地发到群里,
字里行间是:
"不小心又拿了第一"的凡尔赛;
而一旦学校哪里没有做好,
他们会立刻化身斗士,
在家长群里大闹特闹,
抱怨老师对孩子不够关注
指责学校管理,
咒骂同学、家长,
开始甩锅推责,
找所有人麻烦,
唯独不找自己的问题。
他们永远带着滤镜看孩子,
永远对孩子有超出能力高期待。
但这样长期处于
优秀表演压力下的孩子,
也更容易形成表现型人格,
当他们发现
撒谎能换来父母的笑脸和夸赞,
就会用更多的谎言去交换。
05
我有一位老师朋友,
班上就有一个学生。
他每次能考多少,
取决于能抄到多少。
考得好了,
就把试卷带给父母看,
考得不好了,
就篡改成绩骗家长,
或者直接假冒家长签名,
在家长面前表演一个“优秀孩子”。
结果到了中考,
他抄不到了,
成绩比平时低了一百多分。
得知分数后,
家长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毕竟此前,
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
总是炫耀孩子既听话又优秀。
家长为了维护面子,
一口咬定是有黑幕,
甚至是闹到了学校,
学校老师说了很多好话,
可家长根本听不进去,
最后闹到了教育局,
教育局只得将他的试卷调出来,
而家长看到试卷那一刻瞬间沉默了。
笔迹确实是本人,
可大片大片的空白,
仅有的作答也是错误百出,
这才是孩子的真实水平,
只是他之前一直都被骗了。
类似的情况很常见,
很多家长,
或因忙于生计,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或因不懂教育,
盲目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根本不知道孩子真实水平几斤几两。
而这群家长,
又热衷于到处炫耀孩子,
所以一旦出了问题,
他们只会向外找原因,
幻想有黑幕、
觉得有人针对孩子。
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
你的孩子并不优秀,
甚至还谎话连篇,
家长往往只会恼羞成怒,
因为比起残酷的真相,
他们更愿意沉浸在
自欺欺人的美梦中。
毕竟接受自己孩子不行,
比接受自己不行更难、更痛苦。
06
之前还看过一起案件:
浙江的胡某在父母眼中,
就是无可挑剔的乖孩子。
当初中考失利后,
父母没有反思孩子身上的问题,
而是归咎于国内教育体系不行,
果断将他送进中美合作班,
随后又送他去美国留学。
2017年胡某告诉父母,
自己成绩优秀,
被耶鲁、哈佛等多所名校录取。
一家人商议后最终选择,
让孩子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读金融。
得知孩子被这样的名校录取,
胡某的父母逢人便炫耀。
2018年,胡某告诉父母,
学校推出了一种
内部高收益保本投资理财项目。
他们丝毫没有怀疑,
拿出30万给他理财。
不久之后,
胡某告知父母,
30万本金已成功赚了120万,
这下他的爸妈更骄傲了。
自己儿子成绩又好又会赚钱,
为了庆祝这一“辉煌成就”,
他们大摆宴席,
邀请亲朋好友
共同见证孩子的“成功”,
在他们的鼓动下,
还拉来了一种亲朋好友,
凑了1.6个亿交给儿子理财。
然而,
等真相揭开所有人都惊了。
所谓的毕业证书、获奖证书、
8000万美元的资金证明。
全是胡某伪造的,
就连沃顿商学院投资项目,
也是子虚乌有。
胡某连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文
都讲不清楚。
拿到这笔巨款后,
他便用来租豪车、买奢侈品、赌博,
最终,
胡某因诈骗罪被依法逮捕。
即便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
胡某的父母仍不愿接受现实:
他的孩子明明很听话,
怎么可能是个骗子?
但实际上,
胡某正是利用了父母
对自己的滤镜和高期待,
让自己的诡计得逞。
他们太了解父母想要什么了,
为了迎合父母对“优秀孩子”的想象,
他们往往会学会投其所好,
伪装努力、勤奋、听话,
编造各种谎言来欺骗父母。
而父母在这场骗局中,
是真的分辨不出吗?
还是选择性失明,
为了维持心中那份虚荣?
其实双方
早在这种微妙关系中达成默契:
一个愿骗、一个愿信。
07
其实这些欺骗行为背后,
最本质的原因是,
家长接受不了
一个平庸的、不完美的孩子,
要经历多少悲剧,
这些父母才能想明白:
这世上,
拔尖、领先、数一数二的,
永远都是零星几个,
大多数孩子,
都是平凡、普通的。
真正好的教育,
是要允许孩子“不完美”,
而不是要逼孩子“装完美”。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而是学会欣赏孩子的独一无二,
接纳孩子的缺点。
当我们不再把教育
变成一场需要观众的表演,
而是回归到
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引导,
或许才能看见孩子身上,
那些藏在平凡日常中的闪光点,
看见那些在不完美中
依然温柔、勇敢、善良的品格。
父母的课题,
是学会无条件地爱孩子。
真正成功的教育,
是孩子敢在你面前
卸下所有伪装,
依然相信自己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