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接近尾声,学生们即将重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中。假期本是学生从忙碌的学习中抽身,进行身心调整的好时机,但现代生活中,随着数字化学习和娱乐方式的普及,有许多学生在假期依然保持着较为静态的生活方式,如观看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缺乏阳光下户外活动,均会增加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

近视防控需要综合施策,既需要专业部门的推动,也需要家长给予足够重视、科学防控。那么,预防青少年近视,家长应该怎么做?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教师、专家的建议。


医生说
学龄前是近视防控的黄金窗口期

王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

学龄前阶段不仅是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近视防控的黄金窗口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预防近视发生和控制近视进展。

户外活动:阳光是最好的“护眼药”。研究表明,每天两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显著降低近视发生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日间户外活动每天累计应至少两个小时。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户外活动时的远距离视野也有助于放松睫状肌,缓解视疲劳。家长可选择正午强紫外线时段以外的时间,让孩子进行骑车、踢球、跑步等动态活动,注意无需直视阳光,在树荫下活动同样有效。同时,阴天也应保持户外活动,因为阴天户外光线强度仍远高于室内。

饮食调节:为眼睛提供“营养支持”。健康均衡的饮食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高糖饮食可能会增加近视风险,因此需要适当控制孩子的糖分摄入,避免过多地摄入蛋糕、糖果、果脯、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同时,儿童可多吃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DHA等对眼睛有益的营养食品,如蛋黄、菠菜、鱼油等,有助于保持眼睛健康。

用眼习惯:养成科学的“视觉行为”。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可指导孩子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遵循“一拳一尺一寸”原则: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儿童阅读时可使用可调节倾斜度的阅读架,避免趴着看书。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应将屏幕亮度适当降低至舒适的水平,并且限制时间和次数,每次不超过40分钟,每天不超过两个小时,同时遵循“20-20-20”口诀,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将视线注视到20英尺(6米)之外,至少注视20秒。

定期检查:建立“视力发育档案”。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异常,采取干预措施。建议学龄前儿童每3-6个月复查一次,高风险儿童(高度近视家族史、眼轴增长较快——即每年增长≥0.4mm)每3个月复查一次,期间有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视力波动等情况,应随时复查,重点关注远视储备值、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若远视储备减少、眼轴增长过快、角膜曲率异常则需及时采取措施。

教师说
学生的用眼行为影响视力结果

吴爱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

真性近视因眼轴增长不可逆,已成为家长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表明,在低年级阶段,科学用眼并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因此,家校需携手合作,共同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中山大学针对儿童用眼行为的研究发现,实施智能管控后,小学生每日屏幕时间平均减少1.8小时,高中生眼轴长度增速较未干预组减缓58%。因此,家长应协同学校制定用眼规范:非学习用途单次使用不超过15分钟,每日总时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部分家长因教育焦虑过度而选择线上培训课程,致使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屏幕学习占据,此现象不仅加剧近视风险,更影响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质量提升应遵循认知科学原理,学习不是靠量的积累,而是靠质的提升,有让孩子补课想法的家长,应尽量优中选优,控制给孩子报的培训班总量,构建“纸质教材﹢线下实践”混合学习模式;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报一些游泳、球类等体育类课程,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家长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很影响孩子的生活状态。如果家长喜欢长期待在家里看手机视频、玩电脑游戏,也会导致孩子有同样的爱好,从而不喜欢进行户外活动。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做“手机控”“电视控”“电脑控”,平时在家中尽可能地与孩子开展互动性活动,比如设置“黄金30分”亲子互动时段、建立家庭运动积分制等。周末时,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走出去,亲近自然、积极运动,让孩子在动态视觉中锻炼睫状肌的调节能力。

预防近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家长应格外关注孩子的视力,如发现孩子有自感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等症状时,应停止视屏行为。当发现孩子出现歪头视物、频繁眯眼、挤眼等近视相关症状时,宜适时休息和运动,必要时去医院就诊。如果孩子已经是真性近视,家长不要讳疾忌医、拖延治疗,而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

专家说
体育锻炼能有效保护视力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眼睛是儿童探索世界的第一扇窗,也是终生发展的隐形资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努力,培养科学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及时干预视力问题,不仅能提升儿童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将为其未来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及生活幸福感注入持久动力。如今,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和家长认同,并开始践行让更多的儿童参与体育锻炼。

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阳光的效果,远高于学生在室内对视力的保护作用。原因是户外运动能更多接触阳光,可以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可以增加人体钙的吸收。仅对眼睛而言,缺钙则易使眼球壁的弹性和表面张力减弱,在近距离用眼或低头状态下,易使眼轴拉长而发生和发展近视。户外运动分段进行(如体育课、课间、大课间、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同样有效。

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项目与视力保护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动态视野运动,如球类运动(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需要远近交替注视,锻炼睫状肌调节能力,缓解视疲劳。良好的用眼习惯,如减少静坐、近距离盯着书本的时间,看书学习保持良好的坐姿,不仅能有效促进脊柱健康,还能减少不良坐姿对眼压的影响。

人体在安静时仅约20%-30%的毛细血管开放,而运动如跳绳时全身毛细血管开放比例可增至50%-70%,甚至更高(取决于运动强度)。运动时血流速度加快,全身(包括眼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增加,同时也能为视网膜和巩膜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与营养,支持眼球正常发育。

终身运动习惯如同对人生的“复利投资”,早期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呈指数级回报。它不仅能塑造强健的体魄,更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韧性、社交智慧和生命活力,最终实现“健康寿命”与“自然寿命”的高度重合,让个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充分体验生命的无限可能。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邓丽

编辑:韩冲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