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法国极右翼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因挪用公款罪于3月31日被判处监禁,并被剥夺5年内参选权,引发法国政坛震动。而就在这一司法风暴尚未平息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却火上浇油,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发文力挺勒庞,声称她是“勇敢对抗左翼腐败的爱国者”。此番言论随即在法国引发政治海啸,法国总理贝鲁毫不客气地抨击特朗普“干涉法国内政”,直言这种举动“不可接受”。
这是一次令人震惊但又并不令人意外的跨国越界。特朗普对勒庞的声援,表面上是意识形态同盟间的互相打气,实则是对法国司法独立赤裸裸的蔑视和挑衅。勒庞被判罪成,是法国法院在长时间调查、审理后作出的裁决,其依据的是具体的财政违规证据,并非政治取向。而特朗普的介入,不仅罔顾案件事实,更试图将司法行为污名化为“政治迫害”,这是对法国法治体系的一次无理侵犯,也是对民主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底线的粗暴践踏。
这起事件暴露的不仅仅是特朗普的干预冲动,更映射出全球极右翼阵营在动荡年代的“互保本能”。勒庞之于法国,正如特朗普之于美国:同样的民粹口号,同样的排外立场,同样把法律和媒体视为“政治敌人”的工具。当一个极右翼政客因挪用欧洲议会拨款雇用家人、搞“影子雇员”被依法追责,另一个极右翼政客却高呼“这不是犯罪,是革命的代价”,这是对公共治理底线的极端嘲讽。
特朗普的表态不仅是对勒庞本人的政治庇护,更是一种全球性极右翼网络的互相赋能。他深知,在反移民、反全球化、反精英叙事上,勒庞是他在欧洲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盟友之一。此前,特朗普曾多次对法国局势指手画脚,从批评马克龙的环保政策到声援黄背心运动,无一不是试图影响法国国内民意走向。这种“超主权操盘术”,正在成为右翼民粹跨国联盟的常规操作手段。
但法国并不是美国的“延伸战场”,更不是特朗普连任剧本中的一个场景道具。马克龙已经明确表态,法院的裁决必须得到尊重,对司法体系的威胁“不可容忍”。这一点至关重要。无论勒庞的支持者如何将她塑造成“反建制烈士”,她的违法行为都有明确法律依据,法院并非因其政治立场而定罪,而是因为她的行为严重背离公共资金使用规则。一个曾三度竞逐总统职位的政客,在被证明违法后依旧被动员为政治烈士,这本身就是对民主政治的羞辱。
同时,勒庞试图将此次判决描述为“政治清算”,将责任甩锅给现任政府,完全无视法国司法体系的独立性。这种混淆视听、煽动对法院与检察机构敌意的手段,与特朗普近年来对美国司法部门的围攻如出一辙。两人皆擅长操纵“受害者叙事”,试图将个人腐败或违法行为包装为体制压迫,从而借舆论压力重返政治舞台。
这类极右翼话术的危险在于,它正在系统性地侵蚀民主国家的制度信任。当司法判决被标签为“政治武器”,当媒体调查被贴上“左翼阴谋”的标签,当违法被包装为“爱国行为”,民众对法治、公正与公共机构的信任将迅速崩解。民主将不再是制度竞争,而沦为情绪操控与权力粉饰。
法国总理贝鲁的回应可谓及时且有力,他不仅拒绝了特朗普的“虚假联结”,更明确捍卫了法国的制度独立性。这不仅是对法国法律体系的维护,也是对全球所有法治国家的一次公开声明:极右翼跨国同盟试图通过舆论操控干涉民主国家事务的行为,必须被坚决遏制。
而从国际格局来看,勒庞事件背后的波澜或许才刚刚开始。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临近,极右翼政党在多个成员国民调中得分上升。特朗普、勒庞、意大利的梅洛尼、匈牙利的欧尔班,正在通过舆论场构建一种“新保守主义国际”,试图打破二战后建立的自由主义秩序。这一联盟并非靠制度吸引力,而是靠民族主义动员与对危机的操控维系。它的最大特征就是蔑视规则、嘲弄法律、解构国家治理能力。
特朗普的力挺不会改变勒庞的刑期,但它确实暴露了极右翼政客的共同套路:无论是在权还是在台下,一旦受到法律约束,便立刻将责任外推为“阴谋”,将自己洗白为“受害者”。这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民粹的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