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众多国际组织之中,联合国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由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主权国家共同组建而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主权平等乃是联合国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加入联合国的成员国,无论其国家实力强弱、地域面积大小,在联合国内部皆平等地享有权利与自主权。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国家在联合国内仅能拥有一个席位,并且仅具备一票的投票权,各国均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出现过一个极为特殊的案例。曾经有这样一个国家,它以单一国家的身份,却长期在联合国占据着三个席位,而且能够在联合国大会的会议上投出三票。这个国家就是当时世界上“唯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

从最初索要16个席位到最终确定为3个席位的演变历程

回溯历史,1942年1月1日,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整个世界都深陷战争的泥沼之中,局势紧张万分。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中国、美国、苏联、英国等26个国家,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毅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正式拉开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酝酿组建联合国的序幕。

时光流转至 1944 年 8 月,随着战争局势逐渐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方向发展,法西斯国家的败局已基本确定,国际形势愈发清晰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苏英三大强国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就战后联合国的创建及相关具体事宜展开了正式且深入的讨论。



在此次会议上,苏联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设想,它希望将自身的16个加盟共和国全部以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身份纳入联合国体系。倘若这一设想能够实现,苏联就能在联合国拥有16个席位,能够极大提升苏联未来在联合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不过苏联如此提议显然触动了美英两国的利益,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它们的强烈反对。于是双方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而激烈的博弈,在反复的拉扯与讨价还价之中僵持不下。直到1945年2月,在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表示如果16个席位的诉求无法得到许可,那么至少希望能够获得3个席位。这3个席位中,除了苏联自身之外,另外两个席位分别给予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执着于力争3个席位背后的多重考量

苏联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力争一国多席,首要原因在于其迫切希望提高自身在联合国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回顾当时的国际形势,苏联在国际上的盟友和伙伴国数量相对有限,远不及后来冷战时期那般广泛,其政治影响力在当时也尚未达到后来那般强大。然而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却凭借着各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结交了众多盟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遵循一国一票的常规布局,苏联在联合国诸多重大问题的表决中无疑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很可能在众多关键事务的决策上吃亏。因此苏联才绞尽脑汁地想要为本国争取更多的席位。既然最初设想的16个席位难以实现,那么3个席位对苏联而言,也算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而苏联之所以在众多加盟共和国中特别挑选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背后还蕴含着苏联强化国内民族结构的深层次考量。我们都知道苏联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在整个国家体系中,是以俄罗斯族为核心的东斯拉夫民族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苏联境内却生活着上百个各不相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苏联这个国家的认同感也参差不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部分民族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国家的情况。例如,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族,在战争期间就有大量人员与德军合作,甚至甘愿充当“带路党”,调转枪口与苏联军队作战。2015年爱沙尼亚还拍摄了一部名为《我们的1944》的战争电影,这部电影从侧面反映了二战期间爱沙尼亚人参加德国党卫军的那段历史。又如高加索地区的车臣人,也曾与二战时期的德军狼狈为奸,后来被斯大林下令整体强制迁徙至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同属东斯拉夫民族,他们在历史、文化、血缘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可谓是一家亲。在二战中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加盟共和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苏联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苏联将这两个加盟共和国“升级”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举措,不仅能够提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地位,起到一定的拉拢作用,还能进一步强化东斯拉夫民族在整个苏联庞大框架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美国和英国面对苏联诉求时的同床异梦

现如今美国和英国在国际事务中关系极为紧密,英国甚至常常不惜为美国充当助手,宛如小弟一般追随其后。然而在二战以及冷战初期,当时的英国凭借着过往殖民扩张所积累下来的雄厚家底,再加上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以及相对较强的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还能勉强与美国平起平坐,展现出一副大国的姿态。

尽管英国和美国一向都秉持着“反苏立场”,但在面对苏联“一国三票”的诉求时,英国却破天荒地表示支持。当然,英国此举绝非出于善心,而是完全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当时的英国虽然名义上依然掌控着众多殖民地,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英国自身国力的逐渐衰退,这些殖民地中的许多都倾向独立建国。英国希望通过支持苏联的这一主张,来换取自己众多殖民地都能够获得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地位。如此一来,英国在未来联合国中的话语权必将大幅增加。



相比之下,美国对于苏联“一国三票”的特殊化要求则表示反对。美国虽然自身实力强大,但它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庞大的殖民体系。所以从自身利益出发,美国自然不会轻易同意苏联的诉求。然而当时的局势较为复杂,一方面英国明确支持苏联,另一方面此时各国在形式上还依然属于反法西斯战友,美国出于战略考虑,还迫切希望苏联能够尽快加入对日作战的行列,以减轻自身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况且苏联也做出了让步,已经做出了从最初索要16个席位降到了3个席位。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美国最终借坡下驴,同意了苏联的这一主张。

不过美国也提出要和苏联一样,从自己所属的几十个州中挑选出2个,赋予它们如同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联合国那样的席位,使美国自身也变成“一国三票”的格局。苏联对于美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了同意。然而由于美国自身独特的国情以及复杂的国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美国至今也没有在实际操作中落实此事,仅仅是从法理层面保留了这一权利。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美苏英三国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实际上主宰着世界的局势,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少。因此苏联“一国三票”的这一诉求最终得以获得认可。不过苏联的这三票只能在联合国大会的范畴内才能使用,不能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这一规定主要是出于国际权力平衡的目的而设立的。毕竟如果苏联在安理会能够一次性甩出三票,那么整个联合国很可能会变成苏联一家独大,这种局面显然是美国和英国无法容忍的。

“一国三票”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

苏联“一国三票”这一特殊设定,在后续的国际事务发展进程中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在外交上一度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苏联而言,这额外增加的两票显得尤为宝贵,苏联也在后来众多重要的国际问题上使用。

以与我国紧密相关的国际问题为例,1951年美国妄图在联合国上将我国志愿军入朝参战这一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恶意歪曲为入侵行为。面对美国的这一恶劣行径,苏联积极联合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印度、缅甸四国,共同表示反对。再加上苏联自身拥有的三票,总共投出了7张反对票,有力地回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际正义与公平。



而到了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举行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关键表决时,21个欧洲国家投出了23张赞成票中,其中就有苏联的三票。可见苏联“一国三票”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一国三票”的设定对于苏联而言也有弊端。1991年12月8日,彼时的苏联局势极度动荡。在这关键时刻,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绕过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私下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正式宣布组成“独联体”。此举标志着苏联已经名存实亡,曾经庞大的苏联帝国在这一刻开始走向解体。

在这一事件中,作为主谋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中,除了俄罗斯凭借在苏联体制内长期以来所占据的绝对主导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之外,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加盟共和国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它们在联合国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才能有这么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恐怕是当年那些为争取“一国三票”而努力的苏联决策者们没有想到的。



随着苏联的解体,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虽然幸运地保留了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地位,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已然独立,苏联曾经所拥有的“一国三票”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