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宋美龄秘密访问美国,事后有作家透露在《宋美龄传》中透露:宋美龄态度高傲,白宫内部对宋美龄不甚满意,这是怎么回事?



1941年12月7日,随着日本海军对珍珠港的无预警袭击,太平洋战争的紧张氛围愈发浓烈。此举令美国感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促使其开始转变之前的中立立场,逐步增强对中国,英国、苏联等盟友的支持。

1942年初,在美国的主导下,与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广泛的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坚韧不拔获得其他同盟国的深深敬意,特别是美国。

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活跃,使得美国希望中国能在亚洲牵制日军主力,以减轻其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加强中美之间的友谊与军事合作,罗斯福决定邀请宋美龄访问美国。宋美龄有着深厚的留美背景和对美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加上她流利的英语能力,使得这次访美的交流变得尤为顺畅。



1942年11月18日,宋美龄的专机秘密降落在华盛顿。次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二十分钟演讲,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决心。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决定性的阶段,宋美龄应美国总统夫人罗斯福夫人的诚挚邀请,秘密访问美国。

这一访问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汉娜·帕库拉在《宋美龄传》中透露:尽管外界普遍看好此访,但白宫内部却对宋美龄的此行给出不甚满意的评价,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宋美龄声名显赫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她个人的生活习惯上的不足。

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特使,自然地在罗斯福总统及其夫人的招待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下榻之处更是被安排在白宫。当宋美龄车队抵达白宫门口时,庞大的规模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感到震惊,不仅有数十辆车迎接,还有十几箱的行李和服装首饰随车而来,仿佛将整个家都搬来般。

当时白宫方面对此次接待准备得相当周全,在她的卧室配备电话与电铃等现代化设施,宋美龄的行为方式没有让工作人员们感到满意。



有回忆指出,宋美龄几乎没有使用过电铃召唤服务,选择“拍巴掌”的方式呼唤工作人员,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让一些工作人员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有人因此拒绝继续为她提供服务,白宫的负责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劝服工作人员重新回到岗位上。

宋美龄在白宫仅短暂停留后,便因无法忍受设施的陈旧,选择迁至当时极为奢华的希尔顿酒店,这无疑加剧舆论对她个人生活习惯的非议。尽管如此,宋美龄在希尔顿酒店的居住体验也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她各种要求往往让服务人员感到困扰,甚至有些员工因此而罢工。

如果说在日常交往中得罪服务人员尚属小事一桩,那宋美龄在外交舞台上的“失言”,无疑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次宴会上的对话,本应是增进理解的契机,因她的不当举动而急转直下。

罗斯福总统在宴会上,出于友好与开放的姿态,主动向宋美龄提及美国国内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即煤矿工人大罢工。这场罢工源于工人们对薪资体系的不满,通过集体行动向政府施压,寻求更好的待遇,政府面对这一局面显得颇为棘手,连总统本人也感到束手无策。



当时,罗斯福以一种试探性的口吻,礼貌地向宋美龄请教,询问她对于如何平息这场罢工、应对那些棘手的工人领袖有何高见。接下来的场景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也让罗斯福总统深感震惊。

据罗斯福夫人后来在回忆录中的描述,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宋美龄没有直接回答,用她的手在自己的喉咙前做一个“杀”的手势,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愕然。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宋美龄做出这一手势后,没有意识到其不妥之处,似乎对自己的“机智”感到满意,甚至有几分沾沾自喜。这样的反应,无疑加剧现场气氛的尴尬,使得原本可能是一次增进理解的交流,最终以不欢而散收场。



在访美期间,宋美龄奢华生活方式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宋美龄以其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广为人知,她经常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各界名媛和军商界年轻才俊共聚一堂。

这些宴会气氛热烈,更伴随着巨额的花费,蒋介石对此却未加以约束,这或许是因为宋美龄为夫婿争取到众多宝贵资源。此外,他们使用的昂贵护肤品和化妆品也是日常开支中的一大块,可以说,宋美龄已习惯于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

1943年早春二月,宋美龄因烟瘾所困,特命人远赴英国采购一批上等香烟,这批跨越重洋的香烟在抵达美国时,遭遇海关税收。依据美国法律,进口商品需缴纳相应税款,这一规定显然触动宋美龄的敏感神经,令她心生不悦。



宋美龄亲自出面, 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向美国政府施压,最终迫使美方妥协,免除这批香烟的关税。事情的转折没有就此结束,关税问题解决,战争阴云仍笼罩全球,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布下重重封锁,企图切断美国对欧洲盟友的物资支援。

在此背景下,宋美龄所订购的香烟在运输途中延误,未能如期抵达。面对这一变故,宋美龄耐心似乎被消磨殆尽,变得焦躁不安,竟要求随行人员每隔几时便致电白宫,不厌其烦地询问香烟的物流动态。

这一行为,将宋美龄私生活与公众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快成为了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宋美龄奢靡生活与冷漠态度的强烈批判。

文章结尾处,更是以尖锐的笔触指出:“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的将士们正浴血奋战;而百姓,更是饱受饥饿与贫困。远在大洋彼岸的宋美龄,却在享受着进口香烟。如此奢靡腐败的生活作风,实在令人发指。”



这一报道的发布,让宋美龄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她所努力塑造的民主使者形象,也随之轰然崩塌。

伪装只是伪装一时,表面亲善、民主的宋美龄,骨子里是独裁和奢靡的,这或许就是她本来的面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