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伊朗民众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苦苦挣扎、为一袋面粉精打细算时,政府高官却与家人悠然登上奢华南极游轮,拍照留影、享受雪地风光。这一幕如同利剑划破民众积压的愤怒与焦虑,在社交媒体引爆舆论,最终总统佩泽希齐扬果断出手,将副总统达比里当场“祭旗”。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官员更迭,而是一场象征性的政治清算。在一个面临经济崩溃、制裁重压、国内物资短缺的国家里,人民最不能容忍的,正是掌权者对苦难视而不见、对特权无所顾忌的冷漠姿态。3885欧元的旅行费用,也许只是达比里夫妇生活方式的冰山一角,但在年通胀率超过50%、货币贬值幅度惊人的伊朗,这笔金额足以养活普通家庭数月,更足以摧毁一个政府苦心塑造的“亲民形象”。

这一事件,达比里的辩解甚至没有机会被呈现。他的沉默、不回应以及与妻子在奢华游轮旁的那张照片,比任何言语都更具杀伤力。那张照片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点,也成为伊朗政府内部权力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巨大鸿沟的象征。一边是冰雪中的豪华游轮与昂贵酒会,一边是街头小贩与通胀引发的民生绝望,这种视觉反差本身就是一场政治灾难。

佩泽希齐扬迅速解职的决定,无疑带有强烈的政治考量。他深知,在当前国内经济岌岌可危、对外外交制裁未解之际,任何对特权阶层的姑息都可能点燃全国性抗议的导火索。在伊朗这个拥有深厚宗教与革命情绪的社会中,“清廉”“简朴”不仅是执政美德,更是一种政治生存法则。达比里的“奢游丑闻”,无异于当众践踏这一核心价值。



但解职一个副总统,并不能解决更深层的问题:伊朗政府内部特权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失调愈演愈烈。尽管佩泽希齐扬表现出果断与姿态,但人民更在意的是:类似的“达比里”还有多少?他们是否隐藏得更深?是否还有更多游轮上的官员没有被拍下照片?而谁,又是下一个曝光者?

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伊朗多年来的腐败问题早已积重难返,加之国际制裁下的灰色经济链条,使得许多权贵阶层既掌控资源、又逃避责任。在公开层面,他们代表政府传递“抗美斗争”的意志,在私下生活中,却早已脱离了群众,享受着看不见的特权、洗净的美元与豪华生活。南极之旅,只不过是将这层“虚伪帷幕”无情撕开的一角。

国际舆论亦在密切关注这一事件。正值伊朗在中东局势中愈发活跃之时,此类内政丑闻无疑削弱了其政府的道义声誉。西方国家将此事件解读为“伊朗制度内部矛盾暴露”,意图将其作为“专制政体虚伪本质”的样本。而伊朗自身若不能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进行深度整肃,只会为外部攻击者提供更多弹药,让“人民与政府分裂”的论调更具煽动力。



与此同时,这场风波也应成为整个中东及发展中国家治理层的一记警钟。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剧、社会不平等日益突出的今天,任何形式的权力滥用、消费炫耀和脱离现实的官员行为,都会被舆论放大百倍、千倍,最终引发不可控的政治危机。从斯里兰卡的财政崩盘到黎巴嫩的能源断裂,哪个国家不是在权贵与民众之间张力失控后,迅速滑入动荡泥潭?

佩泽希齐扬此番出手解职,虽然赢得部分支持者的认同,但后续的制度改革与透明问责将决定这场危机是否只是“止血”,还是能真正“治本”。如果高层不能彻查特权背后的体系问题,仅靠个别问责来博取掌声,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只会越来越深,未来的风暴也将更猛烈。

伊朗正处于艰难转型的关键期,国内改革任重道远,外部博弈如履薄冰。面对愈发复杂的国际局势与动荡的民意情绪,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位官员的行为,都会成为全局动摇的变量。达比里的游轮之旅,不仅是一次失败的个人行为,更是一场国家治理信任危机的警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