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美国底特律兵工厂开始研制M-3中型坦克,1941年8月定型量产,生产到1942年12月停产。该坦克乘员6人,总重27.22吨,全长5.64米,宽2.72米,全高3.12米;车体前部,炮塔正面、两侧装甲厚51毫米,车体两侧、后部装甲厚38毫米。

M3中型坦克

M3中型坦克动力为莱特公司R975EC2汽油机,功率340马力,后来的改型更换柴油机,功率400马力;公路最大速度每小时42公里,越野速度每小时26公里,最大行程193公里;爬坡31度,越壕宽2.3米,涉水1米;车体武器为一门75毫米火炮,备弹46发;炮塔一门37毫米火炮,备弹178发;根据不同型号装备勃朗宁M1919机枪3-8挺,共备弹9200发。在二战期间,美国根据1941年3月11日实施的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其中包括M3中型坦克。

当时美国向苏联提供了M3中型坦克,运输途径有两个,其中之一是从1942年下半年走海路运到苏联摩尔曼斯克,另一个走陆路通过伊朗,在转运到苏联,最终共有1386辆M3中型坦克加入苏军。二战时苏联的坦克技术较强,美国援助铆接的M3坦克与其相比并没有优势,首先苏军坦克兵认为M3的观察视野不够好,负重轮极易被泥泞的土地卡住。再就是这种坦克太高,这样背弹面积也大,在战斗中极易被发现并被摧毁。



不过M3中型坦克也有优点,就是宽阔的战斗室和设计优良的地盘,这样乘员舒适度高,在越野时稳定性比颠簸的苏制坦克强多了。当时残酷的战争造成武器消耗太大,各种装备很奇缺,苏军也只能将其投入战场。

M3中型坦克最早于1942年底装备苏联第64坦克旅,这些坦克参加了哈尔科夫的战斗。1943年初,北高加索第5近卫坦克旅也装备了M3坦克。1942年7-8月苏德两军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参战的许多苏军部队装备了M3坦克。

苏军第48装甲军装备了85辆M3坦克,第45装甲团装备了30辆M3,第193坦克团装备了55辆,还有一些不知番号的部队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M3中型坦克。虽然该坦克被苏军广泛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性能强大,例如1943年7月5日,苏军第2装甲团下辖的第230坦克连向上级汇报称,高大的M3坦克隐蔽性差,并且很难在15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坦克的正面。



不过高大的M3坦克也有成功战例,一些苏军部队将该坦克用伪装物遮盖起来,等敌军坦克靠近几辆M3共同开火打伏击战。1944年3月,苏军第91坦克旅的M3坦克在卡雷利阿地区通过伏击,一举摧毁了芬兰军队装备的7辆德制四号坦克。

苏军装备的美制M3中型坦克,在欧洲战事结束后,随苏军开到远东地区,参加了1945年8月对日军的作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