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华
延川县田家川村。 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间艺人正在表演陕北说书《夸延川》。 杨美蓉摄
刘家沟窑洞民宿。 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黄河峡谷地貌。 张永峰摄
3368孔保存完好的明清及以前窑洞,7167孔近代窑洞……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延川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积极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传统村落风貌保护。2019年,太相寺村、甄家湾村等8个村落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延川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编 者
有的嵌入山坳之中,有的依着山势层层排列,有的集中在地势舒缓的坡地上……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传统村落与山峦紧密相连。在枣树与槐树掩映下,花墙石窑、蜿蜒巷道与一院院依势而建的窑居共同构成颇具黄土高原风情的乡村景致。
护老屋
村落重焕生机
“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作家史铁生曾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这样形容甄家湾村所在的青平川。甄家湾村依着这独特的山势建造了层窑叠院,共258孔97院,拥有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结构也最完整的古窑洞群落之一,历史最悠久的窑洞可追溯到700多年前。
让人印象深刻的村落不只是甄家湾村。“冯家坪的川,寺村的湾,马家湾的巷巷串不完!”距离甄家湾村不远的马家湾村因迷宫般的大小巷道为人所知,村子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共有窑洞163孔。坐落于黄河畔,习惯在院落外摆放一盘大碾子的碾畔村,则留存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和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的痕迹。20世纪末,这里得到了民俗文化学者的关注,从此走进大众视野。
延川县的传统村落各具特色,如何有效保护成为关键。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心中无法磨灭的故土深情。为了留住乡村的韵味,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积极发动能工巧匠参与修缮工作。”延川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评委专家曹兴盛告诉记者,延川县成立了30人的“土专家”工作组,组建了500人的传统工匠库,并配套建立奖励激励制度,力争最大程度还原村落的“原汁原味”,让乡愁有“乡”可寻。在维修加固古窑洞时,院落里的门窗、围墙、大门、石磨、马棚等一砖一瓦一木也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下来。
古窑青石,小巷老屋,烟火不息……如今,在地方党委政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当地匠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曾经濒临荒败的传统民居重焕生机。一座座古村静静躺在时光里,讲述着岁月静好与历史变迁。
办影视
文化保护利用
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历经岁月洗礼的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如何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对延川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要做到‘历史的皮’‘现代的瓤’‘文化的魂’‘生态的根’。在保护历史、复原历史的基础上,把它们利用起来,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延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修谦说。
凭借独特的陕北建筑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甄家湾村、马家湾村等地成为红色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
“从没有想到过,我这个年纪竟然还有机会拍电视剧哩!”谈到参与电视剧拍摄的经历,69岁的马家湾村村民白志亮略显兴奋。
经过保护性修缮,复原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影视剧组的偏爱,也让马家湾村看到了“影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村民用闲置窑洞入股、村集体负责运营,马家湾村打造了影视拍摄基地。“在最热闹的时期,4个剧组同时进驻拍摄。高峰期,村集体单日收入突破3000元。”延川县贾家坪镇副镇长樊江华告诉记者。
甄家湾村村民张海芳同样热衷于群众演员这份“兼职”,年近50岁的她已经参演了多部影视剧。随着进村拍摄的剧组越来越多,她同时经营起了农家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做的农家饭很受欢迎,只要有剧组来,天天有生意,2024年经营收入5万余元。”张海芳说。
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建国大业》在内的30多个剧组选择在甄家湾村进行拍摄取景,吸引超过6000名教师、学生以及文化工作者前来研学采风和考察创作。村内已建成14个院落共计64孔窑洞的民宿酒店,并且配备了停车场、污水处理站、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的配套设施。
“2024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甄家湾村包村干部师文丽介绍。
富乡亲
产业串珠成链
曾经,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高原地貌,造就了“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景象;如今再来,此地已是绿植连绵,生机盎然。随之复苏的,还有坐落在黄河畔的刘家山村、碾畔村等村落,它们已经是当地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过去,碾畔村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枣树为生。如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碾畔村古窑洞成了黄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依托乾坤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成了碾畔村的标签,吸引众多游客,村民纷纷办起农家乐,开起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里百分之六七十的村民都参与到了乡村旅游的建设中。”延川县乾坤湾镇碾畔村村干部陈琳说道,“搭上旅游业发展的这班车,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碾畔村的“老邻居”是刘家山村,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清水湾、会峰寨、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知名景点。刘家山村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村内民宿、红枣等特色产业发展,还入股景区“穿越黄河”5D影院旅游项目,通过参与分红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临近刘家沟村村口,清脆的陕北民歌《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已然萦绕于耳畔。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曾在刘家沟村取景。“人杰地灵延川县,出了名人说不完……”来到门牌写有“高加林家”字样的院落,只见说书匠正盘坐在院内的大石板上,声情并茂地表演着陕北说书《话人生》。而在门牌写有“刘巧珍家”字样的院落,也是围满了观众,大家正在为陕北道情《延川有个刘家沟》鼓掌喝彩。
刘家沟村因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展示而引人注目。在这里,游客可以现场观赏酿酒、榨油、漏粉等传统工艺,参与剪纸、传统编筐等非遗手工艺品制作,品鉴陕北说书等特色文化演出,沉浸式体验舞台剧表演。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激发了村民的积极参与,使得更多文化资源得以转化为文化产业,将“指尖技艺”成功转变为“指尖经济”。
注重风貌传承与活化利用,延川县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着力建设“生活舒适的乐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
截至目前,延川县先后打造乡村旅游点16个,开发摄影写生路线4条,活化利用传统民居100余院,建成农家乐25家、民宿客栈10余家,发展传统手工产业10家,开发非遗手工艺品20多个品种。
传统村落的一院一墙如同时光的倒影,映射着过往的繁华,折射出如今的美好。一拨拨写生团队来了,一部部影视剧开拍了,一家家民宿生意火爆,一张张面庞笑意盈盈。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古村之美众人知。延川县传统村落将持续做好保护与开发,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中迸发出更大潜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