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人们对“远程精确打击”的渴望一直如影随形。

相比美国M142“海马斯”体系超过500公里的威力,俄罗斯BM-30“龙卷风”却停留在90公里的时代,中国呢?



一、从“火力覆盖”到“战略威慑”

射程一直在决定火箭炮的战术角色:传统意义上,它是前线铺设“火力地毯”的工具,覆盖面积大,却无法精准定点清剿。

然而,如今形势已然大变。

在2025年3月的公开报道中,中国新曝光的PHL-191系统可发射750毫米口径的BRE10火箭弹,射程超过500公里,精度误差仅10米,直逼美国ATACMS战术导弹。

这件事让许多观察者感到震撼:原先视作“二线火力支援”的武器,竟然跨过了“导弹”的门槛。



美国方面,M142“海马斯”系统拥有不俗的技术底蕴:搭载MGM-140战术导弹时,射程可达500公里,误差也控制在数米之内,被誉为“多面手”。

但它的高成本令人咋舌,单价约140万美元,而且一家独大的研发路径导致后期更新压力陡增。

自从《中导条约》废除后,美国的远程精确打击项目出现瓶颈,虽在2025年初提出“远程精确火力”(LRPF)计划,但要形成规模,还需时间。



俄罗斯方面,BM-30“龙卷风”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早就享有盛誉,可射程只有90公里,未来版本或可达到120公里,依旧局限于无制导火箭弹,精度与机动性都无法和中美比肩。

俄媒坦言,前些年他们在火箭炮领域处于“舒适区”,对射程的追求尚不迫切,但在看见中美这些年不断突破后,才意识到差距愈发明显。

二、PHL-191:用“模块化”打破性能“天花板”

在很多外媒眼里,中国PHL-191型远程火箭炮有着“乐高式”的结构设计。

通过更换模块化弹箱,能在300毫米、370毫米和750毫米三种弹体之间灵活组合



换句话说,解放军的发射车就像一块“火力拼装平台”,哪种口径的火箭弹需要出动,就把对应的发射箱“插”上去即可,整个过程最快只需10分钟,有如“切换游戏装备”一般迅速。

此前,导弹和火箭炮的界限森严:导弹多具备制导功能和更远射程,火箭炮则以廉价、覆盖面广见长。

但PHL-191打破这一传统定义。

PHL-191能够发射“750毫米BRE10火箭弹”,射程突破500公里,甚至有报道称它能一口气飙升到800公里,这个数字几乎将短程战术导弹的咖位收入囊中。



有人疑惑,火箭炮凭啥能跨越如此大区间?

其中最大的要点是“惯导+北斗”双模制导系统,确保它在高远距离状态下依旧能保持10米级的圆概率误差(CEP)。

而且,这种火箭弹的单价据说只有美国ATACMS导弹的三分之一,这笔“火力账”算下来,性价比相当可观

技术层面,PHL-191的模块化思路灵活到令人惊讶。

一套发射车既能保留大口径弹药的远程优势,又能在近程地面火力支援中使用小口径弹药,以节省成本。



实战演习的数据表明,一个PHL-191营(12辆)一次齐射,可覆盖300平方公里的目标区域,火力密度超过传统炮兵旅数倍。

这让人不禁意识到,它不仅是在单点的破坏力上追求突破,更是通过多样化火力配置,提升了一个作战单元在不同情境下的“火力适配度”。

不仅如此,退役之后的诸多老兵都发现,PHL-191得益于中国航天科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使火箭弹自重降低30%,射程因此提升约20%。

加上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后,跨战区的火力协同可以在3分钟之内完成指令下达和导引锁定。



这些环节看似微小,却一点点积累成今日的“射程之王”。

三、美国加速整合,俄罗斯寻找破局

火箭炮性能的升级,折射的是大国军事策略的竞争。

美国角度看,M142“海马斯”在俄乌冲突中声名鹊起,充分展示了300公里甚至更远距离的精准打击能力。

美国军方随后加快整合火箭炮与盟友体系的节奏,尤其是向日本、菲律宾等地区部署更多远程火力,旨在强化“第一岛链火力网”。



2025年1月,美国陆军着手“远程精确火力”(LRPF)新项目,计划未来能达800公里以上射程,以直接对标中国PHL-191和俄军“伊斯坎德尔-M”。

不过,从项目立项到量产,预计得等到2028年才能窥见雏形。

反观俄罗斯,虽有“伊斯坎德尔-M”导弹坐镇,射程500公里左右,威慑力依旧可观,但它价格不菲,一枚高达200万美元,让规模化部署困难重重。



面对此前乌克兰战事中出现的北约火力,俄方意识到后勤节点和战线调度极易被远程精确火力打击。

俄军自己的BM-30“龙卷风”受限于90公里射程,升级版“龙卷风-S”也不过120公里,多次反制行动中,战术效果不如预期。

俄媒感慨:过去脍炙人口的远程多管火箭炮,如今似乎跟不上时代步伐。

短期内,俄罗斯或会更加倚重核威慑与非对称作战手段,而在常规火箭炮上,如何加大技术投入依旧是难题。



四、国际军贸格局的暗流与外界关注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对PHL-191的外贸版AR-3做过深入分析:它的售价比美国“海马斯”低约40%,而从射程、精度到整体火力布设都极具吸引力。

目前,沙特、巴基斯坦等国据传已经购买这种火箭炮,以弥补本国远程精确火力的空白。

对北约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国际军售市场面临新一轮洗牌。

在平衡全球客户需求和本国利益时,美国的军售团队或许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家产品价格,对比“海马斯”的昂贵维护费与AR-3的成本表现,高下立判。



与此同时,一些并不具备自主研发火箭炮能力的国家,也将目光转向中国。

PHL-191到底能卖出多少套?对国际地缘政治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或许短期内还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长远来看,中国通过模块化火箭炮技术在军贸市场打开了一个“价值洼地”,这在新时代大国外交与军事合作中,无疑是“硬牌”。



五、各大区域的实战推演:从台海到欧亚大陆

由于地理距离的先天优势,PHL-191在台湾海峡两岸局势中可发挥极大威慑作用。

据报道,东部战区部署的PHL-191若换装750毫米弹体,能够在福建沿海直接覆盖台湾全岛关键目标。

一旦发生极端情况,解放军可利用大口径火箭弹对机场跑道、防空阵地等重点区域实施定点清除

相比之下,传统远火或常规火炮难以具备如此精准的远程打击能力。



自从乌克兰被援助“海马斯”后,多次精准打击俄罗斯后勤要点如桥梁、弹药库,造成俄军前线补给艰难。

如果换成PHL-191这样射程更远、模组化调整更快的火箭炮,俄军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后勤配给挑战,补给周期至少延长72小时。

此类战例告诉我们,远程火箭炮的战略意义,早已超越简单的“打击一个阵地”,而是通过精准火力瘫痪对手的后勤神经。

印度《防务新闻》曾担忧,PHL-191若部署至西藏,新德里全境(与边境距离约310公里)几乎都在火力覆盖范围。



高海拔地区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机动提出严苛要求,而PHL-191的模块化弹箱与先进底盘适应力,恰恰能胜任复杂地形作战。

这也意味着,面对10马赫末段俯冲速度的远火弹,印军现役防空体系能否有效拦截,仍是未知数。

六、从“远火”到“导火”间的模糊

火箭炮过去在大众印象里,往往是“廉价”“覆盖面广”,却缺乏弹道导弹那般精准。

如今,PHL-191打破了二者之间的界限。



一套PHL-191系统的导向模块就可让其具备与短程战术导弹近似的威慑效果,但成本要低得多。

对于那些希望同时拥有“导弹”与“火箭炮”性能的国家,PHL-191的出现几乎就是一个理想解法。

从实战演练来看,无论是300毫米口径作短程压制,还是370毫米乃至750毫米口径进行纵深打击,PHL-191都能快速切换。

这种“多口径、多用途”的弹箱组合,真正展现了现代工业和军民融合的成果



它没有选择只在一个点上“做极致”,而是形成了一个从90公里到800公里的多段火力覆盖,让对手难以捉摸其真实射程与布局计划。

结语

回望百年军事史,“射程”曾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指标,如今却逐渐伸向超远范围,演变出更高精度与模块化灵活度。

PHL-191之所以能在中美俄火箭炮竞争中崭露头角,幸运在于技术突破,也离不开时代赋予的大国发展机遇。



当我们憧憬“更远、更准、更智能”时,也要意识到战争背后的人性与理性。

正如评论所言,每一次军工升级,本质上都是维护自身安全与区域和平的一种手段。

射程已不再单纯意味着“威慑”,也隐含着对未来战法、外交平衡的深层考验。

当军备竞赛不断加速,和平才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更大命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