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军计划研制“太空航母”的消息,引发军迷关注,这个包装成普通商业航天合作的项目,其实暗藏着美国太空战略的重大转向。
上个月底,美国太空军,与Gravitics公司签署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开发合同。根据公开资料,这款“轨道运载机”采用模块化圆柱结构,可搭载多颗折叠式卫星,具备温控与辐射屏蔽功能。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实现“快速补星”,也就是有卫星过了生命周期,随时可以从这个“轨道运载机”上发射一颗补上,将卫星发射周期从周级压缩至小时级。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轨道预置 + 按需释放”的技术路径,实际上正在重塑太空作战规则。
这个系统最大的突破在于,绕过了地面发射准备流程。想象一下,当危机发生时,预置在轨道上的卫星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部署,既能迅速补位被摧毁的关键节点,也能在冲突初期抢占战略轨道位置。这种“即时作战”能力,已经将传统的太空威慑平衡,推向了临界点。
俄乌冲突中,"星链”系统从民用通信网络,转变为战场侦察工具,这种角色转变,展示了军民融合的军事价值。而此次“轨道运载机”项目,不过是美国“星盾”计划的又一次技术升级。从2020年提出“主导太空”战略,到 2023 年实现 27 小时紧急发射,再到今天的小时级响应,美军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全轨道的即时作战体系。
更关键的是,这款运载机的模块化设计,完全可以预留武器搭载接口。理论上,它既能成为各类卫星的发射母舱,也可以用来部署电子干扰器、定向能武器等攻击性载荷。这种“太空武器库”的存在,很可能违反了《外空条约》的非军事化原则,更可能引发一系列危险后果。俄罗斯已测试反卫星导弹,欧盟加速研发自主防御系统,意味着太空武器化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加速倾倒。
有军事分析认为,“轨道运载机”技术一旦成熟,随时可以转化为,亚轨道轰炸机或太空武器平台。这种从“战略威慑”到“实战部署”的转变,将彻底改变太空的战略属性。而预置卫星与进攻性载荷的结合,因为无法验证载荷性质,更会引发“先制攻击”的恶性循环,让太空从“战略高地”沦为“新战场"。
此前,好莱坞电影中有过类似构想,也就是将导弹部署在太空,必要时只需要操控太空中的导弹,对着地球目标发射即可,基本取代了战略轰炸机的作用。而现在,美军准备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