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15弹道导弹在海峡雷霆-2025A演练中出场。

东风-15系列短程弹道导弹射程约600-900公里,属于战术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固定目标,如机场、雷达站、指挥所等。



DF-15

从射程、用途和技术定位来看,美国和俄罗斯的同级别导弹分别为潘兴II和伊斯坎德尔-M。

1. 美国:潘兴II(Pershing II)中程弹道导弹(已退役)

- 射程:1,800公里

- 制导方式:惯性导航+雷达区域相关末制导

- 精度:圆概率误差(CEP)约30米

- 特点:

- 1983年服役,冷战时期针对欧洲战场设计,可搭载核弹头

- 采用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发射准备时间短

- 受1987年《中导条约》限制,1991年全部退役



潘兴II

对比分析:DF-15 VS 潘兴II

- 射程:潘兴II射程远超东风-15(1,800公里 vs 600-900公里),其定位更接近中程导弹。

- 用途:两者均强调高精度打击,但东风-15专注于常规战术目标,而潘兴II设计时侧重核威慑。

- 现状:潘兴II已退役,美国现役的替代品为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射程300公里,火箭炮发射),但精度和突防能力与东风-15仍有差距。

2. 俄罗斯:伊斯坎德尔-M(Iskander-M)短程弹道导弹

- 射程:约500公里(可拓展至700公里)

- 制导方式:惯性导航+光学/雷达末制导

- 精度:CEP约5-10米

- 特点:

- 2006年服役,可搭载集束弹头、钻地弹头等多种战斗部

- 采用机动发射车,具备“发射后快速撤离”能力

- 末端机动变轨,突防能力极强



伊斯坎德尔M

对比分析:DF-15 VS 伊斯坎德尔M

-射程与定位:伊斯坎德尔射程略短于东风-15,但精度更高,突防技术更先进。

-战术应用:两者均用于战役战术打击,但伊斯坎德尔更强调对高价值移动目标的精确摧毁(如防空系统、指挥车),而东风-15偏向固定目标压制。

技术代际与定位差异

1. 东风-15:

- 作为中国第一代战术弹道导弹,其设计理念继承自苏联“飞毛腿”导弹,但通过北斗导航和末端制导技术大幅提升精度。

- 目前正被PCH-191远程火箭炮取代,后者以更低成本实现相似射程和更高灵活性。

2. 潘兴II:

- 代表冷战时期中程导弹技术的巅峰,但因条约限制退出历史舞台,其技术遗产影响了后续美国中程武器的研发方向。

3. 伊斯坎德尔-M:

- 俄罗斯应对《中导条约》的解决方案,通过“擦边球”射程设计和高超音速突防技术,形成对欧洲的战术威慑。



DF-15B

总结

- 最接近的现役对标型号:俄罗斯伊斯坎德尔-M在战术定位和技术特性上与东风-15最为接近,但突防能力和精度更胜一筹。

- 历史对标型号:美国**潘兴II**在射程和核威慑定位上曾与东风-15有部分重叠,但已退役且功能侧重不同。

- 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火箭炮技术的进步(如PCH-191),传统短程弹道导弹正逐步让位于更灵活、低成本的远程精确打击系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