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由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
纪录片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邀请到10组受困于“孩子不想上学”的家庭,进行一场超越心理健康的探讨和学习。
纪录片可以在B站收看,目前4集已经更新完毕。在看片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非常压抑:为什么原本应该最亲近的家人,却经营不好一段关系?
也感谢这10组愿意袒露自己隐秘伤痛的家庭,是他们慷慨的呈现,让我们有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 blue_oak)
这几年,经常听说有一些孩子因为精神问题,不得不休学的情况。去年北京一家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火上热搜。可见,孩子不想上学,已经成为一个现象,并有蔓延的趋势。
《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就把镜头对准了10个不想上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颇深:孩子不想上学之前,家庭关系就陷入绝望很久了。父母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厌学,不知所措、焦虑不安;而孩子身处矛盾中心,非常煎熬痛苦,却很难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
在亲子双方“爱的错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庭的影子。片中两位精神科专家的解析和建议,启发我们去寻找破局之道。
出状况的娃,
旁观的爸,枯萎的妈
纪录片中出现这位妈妈,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原本是非常幸福的剧本。
但弟弟在8岁时就查出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不想上学。本该是朝气蓬勃的年纪,弟弟就只想吃饭睡觉打游戏。问他以后怎么办,他说“等爸爸妈妈不能再养自己时,就去死”。
“我该怎么让他珍惜生命呢?”这位妈妈焦虑地向林红求助。
双胞胎的弟弟想自杀,双胞胎的哥哥也不省心。
在哥哥眼中,弟弟剥夺了本该独属于自己的父母的爱和关注。自从弟弟被诊断抑郁后,他就多次对妈妈哭嚎:“我不想要有这样的弟弟!”“我想让他去死!”“他死了我会更好。”
一个孩子病了,另一个孩子正在崩溃,这个家破了两个大窟窿。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去补,但显然问题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而更让这位妈妈焦灼的是,夫妻俩对孩子目前的教育,尚不能达成一致。
在妈妈眼里,孩子不想写作业就先别写,实在完成不了就放着,她希望孩子能先好好活着。
在爸爸看来成绩才是最要紧的,他给孩子打电话总爱问:“作业做得怎么样?”“考试考了多少分?”
即使孩子已经多次表现出轻生,对一切都感到没意思,他最想问孩子的问题依然是:“你现在对学习还有什么想法?”
儿童精神科专家林红邀请这位妈妈选择9个人,分别代表他们家中7个成员,和2个抽象元素:弟弟的自杀,哥哥的过敏。
这是一项名为“家庭雕塑”的家庭治疗技术,能够利用在场空间真实再现家庭内部纠纷情况。
当代表“妈妈”的成员被问到感受时。她说:“我很压抑,心慌胸闷,我想两个都拉住,但是哪个状况更多我会更关注哪一个。我想把所有东西都弄好,一个都不想丢,可我又没有三头六臂,我要顾这个那个,还要考虑姥姥姥爷的感受,我压力真的很大。”
当妈妈被问到“假如你想自由选择,你想站到什么位置?”她毫不犹豫逃离了家庭,走向所有人接触不到的边缘,和代表自己的成员站在了一起。
其实,这也是很多家庭的现状:出状况的娃,旁观的爸,枯萎的妈。一个人的力量杯水车薪,妈妈源源不断的自我消耗总也看不到头,她一天比一天想逃。
一些观察力敏锐的家长建议:妈妈要先看见自己,支持自己。因为妈妈也是一个渴望向父母索取爱的女儿,现在两个儿子都在向她索取爱,如果不能自我支持,很难把爱给到孩子。
就像林红说的:“光是想治病,怎么也治不好,我们要看到一个更大的系统。每个人都要有自我空间,‘我自己待着很舒服,可以不被打扰’;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有链接空间。这个事情没有多难,但我们要看到这很重要。”
如育儿专家蒋佩蓉所说:“空杯子里倒不出水,妈妈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一个家庭内部,妈妈疲于灭火,但野火烧不尽,这时候要思考的就不是如何的灭火,而是如何营造一个不易“着火”的环境,答案可能就在妈妈自己身上。
孩子不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纪录片中,一个10岁男孩的发言逗乐了所有人:“希望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能让妈妈动口不动手。”
“为什么要打孩子”这一点,他的妈妈给出了颇有代表性的解释:“孩子该揍还是要揍,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他变得更好。”
妈妈毋庸置疑的口气,令男孩把想说的话,咽了回了去,他一边观察妈妈的脸色,一边讨好说:“我想爸爸多回来陪我,不是说妈妈不好,她要养我非常辛苦。我怕黑,人越多我越不怕。”
至于自己的提问的答案,他也自己给出了解决方案:“我听妈妈的话就好,听她的话就不会打我了。”
这个因为被常年家暴、养成下意识讨好父母习惯的男孩,会在说完话之后问妈妈“我这样讲对吗”;会在别人问“不想听妈妈话的时候怎么办”“你不委屈吗”,果断地说“不想听也听”“我不委屈”。
他已经没有办法在父母面前展现自己真实的心声、情绪和需求。这个男孩还小,一旦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想法,恐怕又是一场难以避免的大战。
现场另一位有过同样童年经历的父亲,敏锐地共情到他,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心声:
父母的暴力,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正义合理,很大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宣泄口……因为我自己被暴力对待,我知道这种事对孩子没用,而且会对孩子造成很痛的记忆,甚至成年以后他会恨你。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家长是否能承受孩子的恨。 反正我的父母是难以承受的,我一讲他们就说“你不要讲”,“你怎么不想想我们为你做了那么多的牺牲”,“你怎么光去想我们对你的不好”……没有办法,因为这是最痛的。
虽然这位男孩的妈妈一再解释:自己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完孩子也会后悔、内疚。
经过大家的发言,这位妈妈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如果自己再把风雨带给孩子,只会让他更加飘摇易碎。
父母也是有情绪的普通人,及时排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才是真正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方式。
林红建议:多想想自己为什么在这一刻,会想要动手打孩子?如果下一次这个情景再发生,我可以有什么不一样的改变?我希望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同时,也要放下内疚。
“我们要宽恕自己,不能一昧指责自己,因为那解决不了问题。”
“精神病院里的孩子静悄悄的,
表面看上去都很正常”
现场参与活动的每对父母都盼着孩子好,但越为孩子好,越对孩子的问题感到不知所措、失控迷茫。
其中几对父母,带着心理异常的孩子去过精神科医院北大六院,他们希望从医生那里得到权威的病情诊断,可一趟下来更困惑了:
六院静悄悄的,里面的孩子表面上看都很正常。
如果那么多看似正常的孩子都生病了,那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多家庭都养出了问题孩子,关起门来都是“精神病院”?
一位童年比较坎坷的妈妈说:“我自己没有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长大,我不知道什么家庭是正常的、好的,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找答案。”
比如,孩子想打唇钉,父母不同意,但直接表达反对会激起孩子叛逆情绪,那该如何沟通才是正常的、好的?
现场的父母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有人会问“为什么你想打唇钉”;有人直接表态“如果唇钉对身体没什么伤害,咱就打呗”;有人婉转拒绝“这个事有点大,妈妈不太同意你打唇钉”……
林红认为,父母如果一来就拒绝,会让孩子觉得“你连我想要什么都不清楚就不同意,你根本就不关心我”;但如果表面开明,用话术去绕孩子,引导他放弃做这件事,也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相信我,也不尊重我”。
林红给出的解决思路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去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
比如:“你为什么想打唇钉呀?什么是唇钉呀?有什么打唇钉的方式方法呀?跟我说说呗?”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包含几代人的大系统,孩子很多问题,并非出在父母方式方法不对,而是出在父母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好好爱过,不知道“被爱”是怎么回事,因此也给不了孩子爱。
而一些孩子表现出的叛逆、抑郁、异常,其实也是在用自己的痛苦,去推动整个家庭系统的改变。父母对爱的盲区,通过“带有好奇与关心的沟通”,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答案。
哪怕不知道怎么爱孩子,也会在沟通过程中慢慢有所理解。
“什么样的家庭是好的”,其实也是在问:你是否清楚孩子有怎样的需求和情感、想走怎样的人生路?如果答案是清晰的,孩子感受到的爱也会是清晰温暖的。
站在更大的系统,去看到根源
针对“孩子不想上学”,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解析视角,让我们不局限于孩子的问题,而是看到一个家庭的整个系统。
评论区的父母深有共鸣:“我们这一代人,一边理解父母,一边呵护孩子,一边自愈自己。”
“孩子病了,不愿意做咨询,所以我在做咨询。成长很难,但我会加油,自己有力量了才能支持孩子;”
“这些爸爸妈妈能坐在这里很勇敢,他们肯定知道家庭有问题,只是他们没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儿子六岁多,我们也处于这个阶段,原生家庭没有学会该如何去爱,又想好好爱我的孩子,只能边学习边教育孩子。”
“作为高中班主任,我遇到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我觉得人生路很长,衡量孩子的标准有很多,先活出自己才能谈其他。”
家庭大系统中,每个成员能力都极其有限,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价值。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有一句台词:父母总是惦记着他们没有给予的,孩子却总想着他们没有得到的。
问题的形成和解决都是缓慢的,父母跳出情绪烟雾和惯性思维,去看到一个更大、更整体、更理性的系统,会更清楚孩子所处的阶段的想法,从而更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父母和孩子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同行者,也是推动家庭大系统改革的伙伴,虽然并非顺风顺水,但也绝不孤单。
良好的亲子沟通氛围为基础,做出点滴进步,当孩子感受到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新世界,就会拥有推动自己人生往前走的力量。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