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所大学曾经站在顶峰。它位于黄河之滨,坐落中原腹地,曾是中西交融的文化灯塔,被誉为“国立四大名校”之一,与清华、北大比肩而立。
它就是——河南大学。
可如今,它却早已不在“双一流”名单里,甚至在本省的存在感都被郑州大学悄然盖过。一个曾经代表中国高等教育荣光的名字,为何一步步走向沉寂,甚至在几十年间被“肢解”“削弱”?河南大学的衰败史,也许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高教格局的人深思。
昔日荣光:从“中州大学”到“国立河南大学”
1923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中州大学”成立,这是河南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那时的他,正值民国文化复兴、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
1930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河南大学”,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历史系由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执教,文学系坐镇的是闻一多,甚至老舍都曾短期执教于此。一时间,河南大学成为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殿堂。
而当时,国内能被称为“国立”的大学屈指可数。北大、清华、中央大学(今南大)、浙江大学,再加上河南大学,统称“国立五强”。可见当年其地位之高。
更夸张的是,抗战期间,国立河南大学一度是中国内迁高校中设施最完备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原清华”。
解放后的命运转折:从“高光”到“被拆”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等教育大调整开始。为了实现“专业化”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标,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
这是河南大学命运的第一个巨大转折点。
1952年,河南大学的工学院被整体分出 ,成立了今天的“郑州工学院”,即现在的郑州大学。
紧接着,农学院、医学院相继剥离,分别成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后并入郑大)。此后十多年间,河南大学的多个重要院系被“一拆再拆”,最终只剩下一个文理基础部,成了个“空壳大学”。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河南大学被迁到了当时交通相对闭塞的开封,而新兴的郑州被扶持为河南省会,重点建设对象。
这意味着:一个以传统人文学科为主的老大学,在政治和资源的风口下,失去了“发展”的窗口。郑州大学的崛起,是在“踩着河南大学的肩膀”
1956年,郑州工学院正式成立,它继承了河南大学工学院的全部资源。不久,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等相继建成,省会城市的资源逐渐倾斜。
2000年以后,高校合并潮再次袭来。郑州大学再次吞并河南医科大学和郑州工业大学,一跃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2017年更是入选“双一流”名单,成为河南省唯一重点打造的综合性大学。
而此时的河南大学呢?依然被“困守”开封,甚至连工科都发展不起来。曾经的辉煌人文学科,也因为缺乏政策扶持,慢慢边缘化。
直到今天,很多外省学生报考河南大学时,仍惊讶于它不在郑州。而当听到它位于“开封”时,甚至会直接放弃填报。
这不是笑话,而是一种时代的现实——地理位置、资源倾斜、政策导向,构成了中国大学命运的“三要素”。
想复兴,但时代已不等人
2008年,河南大学终于迎来转机——获得博士点授权,进入“211工程”候选名单。但不幸的是,“211工程”在此后停止扩展,河南大学“踏空”。
直到2017年,河南大学终于成功入选“双一流”名单(“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当时建设的是生物学和生态学。
但到了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评估时,河南大学却意外落选。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它在全国高教竞争中“掉队了”。
而反观郑州大学,不仅依然稳居“双一流”,还在冲刺“综合性985”的路上越走越远。
河南大学试图“东山再起”,甚至筹建开封校区、筹划校本部回归郑州的议题,但现实是:高教资源分配已经高度集中,错过了黄金三十年,想追也难。
被历史遗忘的开封,被时代抛弃的河南大学
今天的河南大学,在全国排名徘徊在60-80之间,远不及早年的光芒。
而与它共处一城的“开封”,也从当年的“八朝古都”沦为“地级市”,连高铁站都在城市边缘。一个城市的没落,往往也伴随着其高教资源的沉沦。
2022年,有河南代表建议“将河南大学主校区迁回郑州”,希望借此盘活资源、重新出发。但这项提议,很快被搁置。
教育部明确表示:高校迁址需“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不建议“高校为地理因素频繁迁移”。
这意味着,河南大学的命运,很可能就此定型。
结语:一所大学的悲欢离合,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河南大学的衰败,不是因为它办学不力,而是因为它站错了位置,错过了时代的列车。
它有辉煌的过去,也有遗憾的现在。但在无数河南人的心中,它依旧是那所“真正代表中原”的大学,是民国时那个有闻一多、老舍的精神高地。
也许,有朝一日,河南大学能在新时代找回自己的坐标。但历史不会重来,教育的棋局也无法重置。
衰败的背后,是一次次拆分,是一次次错过。它曾经站得多高,如今的落差就有多深。
这,才是真正的河南大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