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为春季的重要节气,既是我们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养生的绝佳时机。此时,气温逐渐回暖且趋于稳定,降雨增多,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进行相应的调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清明时节的养生要点以及一些需要避开的误区。
清明养生关键:清三气,防湿寒
清心气
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因祭拜祖先而睹物思人,陷入悲伤情绪。若长期如此,情志抑郁,就容易阻滞气机,进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疾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让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舒畅。
清肺气
清明前后,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呼吸系统很容易受到损伤。我们不妨每天抽出 15 分钟,进行扩胸伸展运动,同时多做深呼吸,多接触新鲜空气,这样能够有效增强肺功能。
清肝气
在清明时节,肝气容易出现升发太过或郁结的情况。所以,养肝的关键在于“清”,而非“补”。我们要遵循“夜卧早起”的原则,但千万不能熬夜,尤其要保证在 23 点到凌晨 1 点这段时间进入深度睡眠。
春困春燥不用慌,这些方法来帮忙
应对春燥:补水是关键
春燥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春季气温升高,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感觉干燥;二是春季多风,黏膜的水分蒸发较快,容易导致口干、眼干、鼻子干等症状;三是肝气过亢过盛,体内肝火旺盛,也容易伤阴。应对春燥,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日常多喝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湿润度。
-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炸食品,以免加重体内燥热。
-早晚使用滋润型的护肤品,洗脸和洗澡后要及时涂抹乳液或面霜,防止皮肤干燥。
摆脱春困:健脾祛湿是重点
清明时节,很多人会出现春困的现象,这与阳气不足、脾阳虚、湿浊内滞密切相关。因此,春季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养肝、健脾、祛湿。尽量早睡早期,保证良好的睡眠,以适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规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春困时多睡并不能缓解疲劳,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让人感觉更累。
清明食补有妙招,这些药膳要记牢
清明时节雨纷纷,潮湿的空气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我们可以通过传统药膳来养生防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大家推荐了一款茯苓薏米粥。
茯苓薏米粥
材料:白茯苓、薏仁米、赤小豆、芡实米(鸡头米),可根据个人口味加一点稻米或小米。
功效:这款粥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能够帮助解决春困和湿重的问题。如果脾虚比较严重,可以加一些小米。
野菜虽好,采摘食用要谨慎
清明时节,各种新鲜的野菜大量上市,像野生羊肚菌、荠菜、蕨菜等,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营养价值。但是,采摘野菜时一定要谨慎:
- 不认识的野菜不要乱吃,以免误食有毒种类。
- 路边的野菜可能受到污染,不要乱采。
- 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过敏或有毒的野菜,要格外小心,避免食物中毒,威胁生命安全。
这些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春补”就是“大补”?
答案是否定的。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此时忌讳大补。冬季可以进补,但春天不能大补。如果是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适当进行调养,采用清补的方式,而不是大补。因为在春季阳气生发的时候进行大补,可能会使阳气过亢,甚至造成肝火上炎,对身体造成伤害。
清明前后湿气重,“祛湿”药能减肥又养生?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胖人大多湿气重,但祛湿药只是用来调节体内过多的湿浊。当体内湿邪太盛时,我们可以通过利湿、化湿、泻湿、排湿等方法,使脾气健运,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的功能,但这与减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春季“轻断食”可以养生、减肥?
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轻断食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并不是养生的好方法。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特别是中老年人,吃饭要吃到七八成饱。判断是否吃饱的标准是:到下次吃饭的时候,肚子有点咕噜咕噜叫,有想吃东西的感觉,这就说明上次吃的量正好。
清明时节,让我们一起遵循自然规律,做好养生,避开误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清明假期!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杨巧雨
校对:张君旭
声明:“掌上青岛”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刊发信息如有错误或版权问题,请私信联系,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感谢您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