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1912年1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幼年起,就跟着做阴阳先生的父亲在野外跑,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世界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地槽—地台”学说。按照这个学说,地壳演化的强烈活动阶段称“地槽阶段”,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称“地台阶段”。该学说认为,地壳演化过程就是由地槽阶段开始、到地台阶段终止。

陈国达从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到北平研究院。1936年,陈国达告别研究生生活,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那一年,广东灵山(今属广西)发生强烈地震。他从调查来的数百份材料中,得出一个惊人数字:东汉以来,灵山周围几百公里地带,千余年间发生过150多起地震。

如果按照“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与眼前的地震带密布、褶皱成列、断层广见的事实不符。“地槽—地台”学说的权威性在他心中动摇了。

1952年,陈国达从中山大学调任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主任。此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习了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并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整理多年积累的资料。


陈国达


陈国达

哲学的学习,让脑海里出现了思想的闪光。他开始有了新的看法:中国东部广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单元,既不是地槽区,也不是地台区,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种构造单元呢?

1959年,他发表论文《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式使用了“地洼区”的概念。

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和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板块学说,分别是对“地槽—地台”学说从空间(运动方向)和时间(发展阶段)上的突破。在实际应用方面,地洼学说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新类型——地洼型。

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绩。

  • 福建三明地区有个被宣布“无进一步勘探必要”的二叠纪煤田,运用地洼学说查明是个蕴藏量丰富的煤炭基地;
    河北任丘油田在古潜山打了几口井未出油流,按地洼学说把钻井加深到震旦界,找到高产油田;
    在广西贵县,地洼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无大型三水铝矿”的论断等等。

在陈国达的地洼学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丹霞地貌。1934年,22岁的陈国达自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其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就初步论述了丹霞地貌的概念。

1940发表的《江西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丹霞地貌即是:“由铁、钙、粉砂质、泥质等胶结的不均匀厚层、巨厚层、层理平缓、节理裂隙发育的紫红色陆相砂砾岩,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流水侵蚀、化学溶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所形成的方山状、塔状、柱状、峰柱状、洞穴、穿洞等形态的地貌景观”。


陈国达题词“邵阳市新宁县崀山”:天下第一巷


布尔津五彩滩

陈国达预见到“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提出要开发利用“丹霞地貌”资源,对“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前,福建泰宁、武夷山,甘肃张掖,湖南崀山,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四川江油的窦圌山、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庆綦江的老瀛山,新疆布尔津五彩滩,都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欣赏。

  • 关于丹霞地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现在介绍丹霞地貌的正式文献开篇格式都是:“名称:丹霞地貌。首次发现:1928年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分布:中国,美国西部,中欧,澳大利亚。”
    1928年,首次发现“丹霞地貌”的人是冯景兰(冯友兰的弟弟)。他在1927-1928年的粤北地质考察中,发现“丹霞地貌”这种独特的地貌,并记录在1928年发表的论著《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中。

陈国达先生自称为“大地之子”,曾几何时、他和李四光在我国地质界并称为“南陈北李”。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在《榜样的力量》一文中回忆:“那个时候(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地质学界没有人不知道北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南有陈国达的《地台活化说及找矿意义》”

2004年4月8日,陈国达因冠心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此去经年,如去愿陈先生安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