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来啦”“通水啦”……
1965年4月5日
无数群众人头攒动
看到一泓清波浩荡而来
瞬间响起一浪掀过一浪的欢呼
漳河水历史上第一次
按照人的意志流入林县境内
如今
这一渠清水已流淌了整整60年
图源: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从延安到红旗渠》
2022年10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阳时指出: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永远震撼人心
红旗渠精神永在”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
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60年前,数十万林州人,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用双手凿出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红旗渠。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
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
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
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
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
青年洞突击队(图源:红旗渠官方网站)
红旗渠上“父子兵”
据红旗渠志记载
十年工程期间
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
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
许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运仁的工人
上渠三个月
就被石头砸中牺牲了
张运仁去世后
他的妻子赵翠英
把他们年仅13岁儿子
张买江送到了修渠工地
母亲说:“不通水,你就别回来。”十三岁少年张买江,接过牺牲父亲的钢钎,接续修筑红旗渠。
“肚皮茧子”淬炼出的除险英雄
任羊成,腰系麻绳悬空排除修渠险情,81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被誉为“飞虎神鹰”。
红旗渠
一条“人工天河”
是这些比山石还坚韧的人
用近十年时间
削平1250个山头
打通211个隧道
让长达1500公里的“天河”
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
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图源:新华社)
从修成至今
红旗渠已经流淌了半个多世纪
其孕育出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更是照亮了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铸就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将永远在太行山上高高飘扬
永远在每个国人心中
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记者:廖忆、靖一、安冉、朱浩
来源:共青团中央、新华社、人民网、瞭望智库等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编辑:傅丽芸丨责任编辑:贺明丨监制:廖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