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世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从大唐到大明,从罗马帝国到美利坚,无论多么强大的帝国,从建立那一刻,就开始走下坡路:

人口逐年增长,王朝开支不断增长,而随着皇族士绅大搞土地兼并、官商勾结,帝国的税源在不断下降。

开支繁重、收入不足,形成王朝极大的财政压力,

土地兼并农民失地、各地小股起义……如再对外用兵,天灾人祸一起,王朝已危机重重。

此时的变法改革必须提上日程。

走错路,危机立刻爆发,如安史之乱。

改革成功,就会苟一波,如张居正、雍正。

作为关税战的发起者,特朗普遭到了全世界的唾弃。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特朗普的变革恰恰是美国最后的自救,一个不得不走的变法之路。

大唐盛世是李唐王室以及关陇集团的,不是河北百姓的,

他们只有屈辱、不公,每年辛苦劳作却只能吃糠咽菜,种出来的小麦却用来供给长安权贵做白面馒头。

大明的全球化令江南豪族囤积了上亿两白银,富可敌国。而崇祯皇帝收不上税,内不能抵抗李自成,外不能抗住满清入关。

大灾之年,西北边疆百姓吃树皮吃观音土充饥,而扬州的盐商还在日日笙歌,穷奢极欲。

美帝的全球化,令华尔街财团、硅谷科技巨头、华盛顿官僚、欧洲达沃斯党以及发展中国家权贵过上了神仙般奢靡的生活。

而美国乡下人、铁锈地带工人生活水平停滞多年,产业上被打垮,人生也丧失了希望。


干不过,那就掀桌子吧。

从这个角度看,关税战无法避免,

一方面,美国一年逆差1万多亿美元,产业空心化,底层失业;

另一方面,美国还要做世界警察,大笔支出,借债干活,全球维护秩序。

如今的关税战,不再是川普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趋势的必然,这个局面早晚无法持续。

战争是惨烈的,

作为攻击方,美股周四周五持续大幅下挫,纳指已经跌破16000点。作为防守方,中国已经对美国商品做出反制,之后外贸行业恐怕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美国加关税引发全球震动,不是特朗普的方法有多高明,而是他手握最大的消费市场,

在全球生产力严重过剩的时代,想赚钱就离不开它,就要重视他提的要求。

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前那个吴下阿蒙。

作为一个人口和工业的超级大国,中国不可能也怒应该一直靠出口来发展经济的。

小国可以,但大国不行,因为全世界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可供出口。

不可能只有你中国一家生产,而别国不生产,不然别国又拿什么来消费你生产的商品呢?

扩大内需成为必需要做的事。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除了赚钱方式,更大程度也是由财富分配机制决定。

中国近几十年的财富快速增长,坦白讲,9亿农民的获益非常有限。

他们年轻时外出做工,供养家庭,为所在的城市出血出汗。而他们老了,养老却还没有着落。

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月待遇仅为约200元,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均月待遇则超过3500元。

山东省成武县政府官网发布的《成武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8778人,发放养老待遇7.85亿元;

企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3220人,发放养老待遇3.69亿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1.94万人,发放养老待遇2.51亿元。

人均分别为:

8.9万元

2.8万元

0.2万元

这一差距不仅折射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遗留矛盾,更直接关系到数亿农民的晚年生活质量。

没有钱,又谈何消费呢?

在美帝大幅提升关税,外贸遭遇阻力的大环境下,提高农民退休金绝非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命题。

从现状来看,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割裂特征。

城镇职工通过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方式参与社会保险,退休后能够享受与缴费水平挂钩的养老金待遇;

而农民群体自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虽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但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待遇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

2022年全国农民月均养老金约为188元,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的5.3%。

这种差距在物价上涨和医疗费用攀升的背景下,使得许多农村老人不得不依靠子女赡养或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维持生计。

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历史惯性。

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农业剪刀差政策,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农民群体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虽然国家通过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等政策逐步反哺农村,但在社会保障领域仍未能建立与农民历史贡献相匹配的补偿机制。

数据显示,1952年至2020年,农业部门累计为工业发展贡献的资金超过2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而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尚不足7000亿元。

这种制度性欠账的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而农民退休金困境正在引发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

由于缺乏稳定的养老保障,农村家庭不得不将有限收入用于预防性储蓄,这直接抑制了教育投资和消费升级。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农村家庭储蓄率长期高于城镇家庭10个百分点以上,而教育支出占比却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可能固化城乡发展差距。

从经济发展维度看,提升农民养老金具有激活内需市场的关键作用。

我国拥有2.9亿60岁以上农村人口,若将其人均养老金提高至每月800元(相当于2022年农村低保标准的2倍),每年将释放近2.8万亿消费潜力。

而这相当于202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能够有效对冲出口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

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国民皆年金"制度后,农村消费增长率连续十年保持在8%以上,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比例已达51.7%,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人口流动冲击下难以为继。

近年来多地出现的"银发务工"现象——65岁以上老年农民工数量突破3000万,正是养老保障不足的集中体现。

提高退休金待遇不仅能缓解个体生存压力,更能减少因养老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从政治伦理角度审视,这更是兑现"共同富裕"承诺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用制度性安排回馈农民的历史贡献。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养老保障列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只有通过实质性提高退休金水平,才能让广大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成果共享的政治温度。

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外,可考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截至2022年底,国有资本总额达300万亿元,若按5%的比例划转,可一次性补充15万亿元养老基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高农民退休金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政策范畴,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当老有所养的阳光普照乡村大地,乡村振兴才有坚实根基,共同富裕才具完整内涵。

让为共和国粮食安全守望一生的农民,能够体面地安享晚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文明社会应有的道德担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