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歼-11BG战斗机的研发和部署,体现了人民解放军装备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成果:1990年代,基于引进的苏-27SK战斗机,通过许可证生产建立国产化生产线(歼-11A);2006年,中国进入自主升级阶段,沈飞推出歼-11B型,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涡扇-10)和综合航电系统;2018年,歼-11系除了组装、购买的俄制苏-27部分退役以外,国产型其余同类机型开始深度改进:歼-11BG在歼-11B基础上实施"三化一改"(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结构强化);

中国首款实现航电系统完全自主化的重型空优战斗机。它也是苏-27系列东方化改进的终极版本,机体寿命从3,000小时提升至6,000小时;

歼-11BG的航电系统革命:换装 KLJ-7A型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数量1,200个,对3㎡目标探测距离300公里,可同时跟踪20个空中目标;集成KG-800G电子战吊舱,可对F-16V的AN/ALQ-211(V)4电子战系统形成压制;接入三军高速一体化数据链(HJL-50A),实现与空警-500/特种机/海军舰艇/地面雷达/卫星群的实时战术信息交互;



歼-11BG的动力系统突破也是必然:换装涡扇-10B矢量发动机,单台推力14.5吨,推重比8.8;它配备轴对称矢量喷管,实现±20度偏转,瞬时盘旋角速度提升35%;它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可达1.5马赫(不开启加力);

换装新动力和新航电以后。歼-11BG的武器系统迭代:标配PL-15远程导弹(射程 200-300公里)和 PL-10E红外成像格斗弹;增加复合挂架系统,最大载弹量从8吨提升至 10吨;整合反辐射作战模块,可挂载CM-102反辐射导弹压制台军雷达;



歼-11BG与F-16V Block70相比,丝毫不落下风,而且还具备体系优势;

空战能力维度



歼-11BG:雷达探测距离300公里(3㎡目标),同时跟踪目标数20个,超视距导弹射程PL-15(200+公里)。瞬时盘旋角速度 30度/秒,作战半径1,500公里(带副油箱),

F-16V Block70 :雷达探测距离180公里(3㎡目标),同时跟踪目标数10个,超视距导弹射程 AIM-120D(160+公里)。瞬时盘旋角速度28度/秒,作战半径900公里(带副油箱)



相对于台伪军,歼-11BG的体系化作战优势明显:依托空警-500预警机的S波段数字阵列雷达(470公里探测距离),形成 单向透明战场优势;歼-16D电子战机的 128单元干扰阵列可使F-16V雷达效能下降70%;重型机滞空时间比F-16V多45分钟,如果有需要,它们可以得到重型加油机的支援,理论片具有4-5小时不落地执飞能力;

歼-11BG作为早期三代机的改进机型,也有其战术局限分析:维护成本高企,歼-11BG单机维护工时比F-16V高30%。对地攻击模块化程度弱于F-16V的"精确打击包";台军F-16V机队保持85%出勤率,略高于歼-11BG的80%……



这次围绕岛屿飞行,歼-11BG+PL-15组合验证了可在台军防空圈外实施"远程狙杀";歼-11BG利用中央山脉地形实施50米超低空突防,台军雷达发现概率不足25%的缺陷进行穿透式打击;他还可以配合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可在开战6分钟内摧毁台军4个"爱国者"阵地;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武器装备的战斗力都依托于完整的作战体系。在预警卫星、战略预警机和区域拒止体系支撑下,歼-11BG的战术效能将得到指数级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图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