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团队毅叔,欢迎转发!
最近,一则外媒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在戈壁沙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导弹防御测试,竟然一次性向同一目标发射了多达16枚弹道导弹,以此检验其下一代雷达系统。能否有效应对“饱和式攻击”。该系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中国军事科学家将其描述为早期探测、精确测量和准确报告——这对于消除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和具有诱饵或多个可独立攻击再入飞行器(MIRV)的先进威胁至关重要。
“饱和式攻击”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紧张。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攻击方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导弹,试图突破防御方的拦截系统,就像潮水一般涌来,让防御方疲于应对,最终打掉目标。去年10月,超过30枚伊朗弹道导弹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统防御,击中了以色列的内瓦蒂姆空军基地,虽然造成的实际损害有限,但却像一块醒目的伤疤,暴露了即使是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在面对如此密集的攻击时,也并非无懈可击。
那么,中国这次测试有何特别之处?据相关公开论文显示,这16枚弹道导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被新型双波段(S波与X波)相控阵雷达成功探测和追踪,理论上拦截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款雷达能够同时追踪31个目标,并优先处理其中7个最具威胁的目标。这无疑标志着中国在反饱和打击能力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测试首次揭示了中国的陆基预警雷达能力。该双频段系统类似于美国海军的 USNS Howard O. Lorenzen 导弹跟踪舰,结合了广域监视(S 波段)与高分辨率瞄准(X 波段)。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色列引以为傲的“箭式3”导弹防御系统,虽然性能强大,但在面对饱和攻击时,如何高效地识别和优先拦截真正的威胁,仍然面临挑战。而中国的新型反导系统,据称不仅能追踪常规弹道导弹,还能区分真假弹头,甚至在飞行过程中采取干扰等对抗措施。此外,一次演习就动用16枚弹道导弹,其成本之高也侧面反映出中国对于提升导弹防御能力的坚定决心。
在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中国面临的导弹威胁确实不容忽视。一方面,美国近年来动作频频,不仅解除了中程导弹系统的限制,加大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就在不久前的3月份,中国外交部还公开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在亚洲部署中程导弹系统,认为此举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另一方面,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美国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这无疑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根据一些军事媒体的报道,中国自身也在积极发展包括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先进武器,以应对潜在的威胁,并在2025年1月就传出完成了新型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的最后测试,据称这款导弹能够对美国的B-21隐形轰炸机构成潜在威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放军此次进行的抗饱和导弹防御系统测试,就显得格外具有战略意义。事实上饱和式攻击已经成为我们对付敌人导弹防御系统的有效武器之一,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能用钢雨洗地这种方式解决对手的,就一定会用。解放军早有一种说法就是从朝鲜战争之后,解放军就患上了一种“火力不足恐惧症”,对导弹也是如此。如果一发导弹解决不了对手,那么就用十发,二十发,总有能解决对手的时候。但我们能这样对付敌人,敌人也一定会用同样的招数对付我们,因此这次的实验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展示,更是中国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重要举措。拥有可靠的导弹防御能力,就像是为国家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盾牌”,能够在关键时刻有效保护国家领土和人民安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战略威慑能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当然,军事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矛与盾”的较量也将持续上演。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国在导弹防御领域取得的这一进展,无疑为我们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底气。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