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西北戈壁深处的一声巨响,彻底改写了全球反导技术的竞争格局。解放军罕见地同时发射16枚弹道导弹,模拟“饱和攻击”场景,对新一代S/X双频段反导雷达进行极限测试。这场耗资巨大的实弹演练,不仅创造了全球反导试验的规模纪录,更向世界宣告:中国已具备拦截高超音速武器、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等尖端威胁的能力,反导“金钟罩”正在成型!
据香港《南华早报》披露,此次测试的核心目标是验证国产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实战性能。该雷达结合了S波段的广域监视(探测范围超4500公里)和X波段的高精度跟踪能力,堪称反导体系的“天眼+显微镜”。在测试中,雷达成功从31个诱饵假目标中精准识别出7个真实弹头,并引导拦截系统实现100%命中率。这一成绩直接复现了2024年10月伊朗30余枚导弹突破以色列“箭式”防空系统的战例——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反导系统在饱和攻击下顾此失彼,而中国雷达却展现出碾压级优势。
更令外界震惊的是,此次测试的严苛程度远超美俄同类试验。美国“霍华德·洛伦岑”号导弹跟踪舰虽号称能同时追踪千个目标,却从未公开实弹拦截记录;俄罗斯A-235系统在2024年测试中仅拦截了少量目标,而中国一次性挑战16枚齐射,直接对标大国冲突中的导弹“暴雨”场景。军事专家分析,这种“奢侈”手笔背后,是中国军工“黑灯工厂”的智能化量产能力——央视曾曝光全自动导弹生产线,战时足以快速补充弹药库。
中国反导系统的跃进绝非偶然。早在2010年和2013年,解放军就秘密完成多次中段拦截测试,但直至近年才逐步解密。此次公开的S/X双波段雷达,技术源头可追溯至63623部队高级工程师张振彪的论文。他在《飞行控制与探测》期刊中透露,该雷达能“早发现、测得准、报得稳”,甚至可对抗电子干扰和高超音速滑翔器。
与美俄相比,中国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了关键超越:美国依赖“萨德”(末段拦截)和陆基中段系统(GMD),但2023年测试成功率不足60%,对高超音速武器防御仍是短板。
俄罗斯专注区域防御,A-235和S-500系统守护莫斯科,但受限于资金,全球部署能力弱。
中国通过“红旗-19+DN-3”分层拦截体系,构建覆盖近地轨道到大气层的全域防御网,且成本可控。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雷达核心元器件已逐步摆脱“卡脖子”困境。氮化镓(GaN)材料国产化让雷达功率倍增,而双波段协同设计更打破美国“单一X波段”的技术路径依赖。正如外媒评价:“当美国还在封锁技术时,中国已把上一代雷达送进了博物馆。”
此次测试的时机耐人寻味。2025年初,美国加速在亚太部署“堤丰”中程导弹,日本采购1500公里射程“战斧”,企图构建“第一岛链导弹链”围堵中国。而中国以戈壁试射回应,明确传递两大信号:
1. 打破“饱和攻击”神话,美国长期依赖“多弹头+诱饵”突防战术威慑对手,如今中国证明其可被100%拦截,直接削弱了美军“太平洋威慑计划”的可行性。
2. 提升核威慑可信度,强大反导系统是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基石。若敌方首轮导弹被拦截,中国的核反击将更具毁灭性——这种“非对称平衡”能显著降低战争风险。
笔者认为:“如果伊朗拥有这样的反导系统,美军还敢空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中国而言,这套“千里眼”+“金钟罩”组合,既是国防安全的终极保障,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