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初识菊花是在什么时候?是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保温杯里的菊花加枸杞?你可知道菊花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菊花,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的花期开始成为判断节令的依据。它本身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证类本草》中记载菊花:“味苦、甘,平。无毒” ,能够清热降火,祛风毒,平肝明目。因此,在治疗眼目病症时以菊花为君药、主药。而以菊花入药的古代药方,一般是治疗由风热和风毒引起的风虚眩冒,头目昏痛,肝经不足,视物不明及孕妇烦闷不安等病症。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菊花已成为古人治疗病痛的必用药物。

所以菊花枸杞泡起来...

它究竟是何时出名的?是屈原《离骚》中的“西餐秋菊之落英”?白居易《咏菊》中的“耐寒惟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还是是黄巢笔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中国传统菊花纹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女性就将菊花带在头上作为装饰,又盛开于九月,与“久”同音,寓意长长久久,加之具有药用价值,自然而然成为了人们心中长寿的吉祥物。再加之菊花不畏风霜、坚贞不屈、清丽雅致,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更使得菊花在民间坐拥无数忠实粉丝。随着时光的流逝,菊花纹样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艺术创作中的宠儿,它的应用更是将人们对菊花的偏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可以独立成景,还能与其他图案巧妙搭配,共同承载着丰富的吉祥寓意:与牡丹相映,寓意富贵连寿;与松树相伴,象征松菊延年;蝈蝈跃然于菊花之上,则寓意官居一品的高贵地位。人们相信,菊花不仅能够装点生活,更能带来好运与长寿,这份信仰与期待,让菊花在民间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宋代开始菊花纹广泛应用于陶瓷等器物之上。随着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的大发展,菊花纹作为装饰的主要纹样,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形式也愈发多样,如菊瓣纹、团菊纹、缠枝菊纹和折枝菊纹等。


金质菊花小盏

广州博物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展出


清粉彩花卉五蝠捧寿瓷碟

“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展出


清嘉庆斗彩团花蝙蝠纹瓷碟

“吉祥有年——广州博物馆藏吉祥文物展”展出

明代历时270多年,17位皇帝执政,时代特征各异。瓷器艺术题材简单,纹饰丰富,花卉、云龙为主。扁菊花具时代特色,菊花渐受青睐。永乐、宣德时期,瓷器装饰飞速发展,花卉主导,菊花频现,组合多样,重复装饰流行。

菊花纹在国内广受欢迎,更随着瓷器远播海外。明清时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瓷器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漂洋过海,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其中,菊花纹作为瓷器上的经典纹饰,伴随着广彩瓷的步伐走向世界,成为了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在18-19世纪的纹章瓷中,菊花与牡丹作为边饰大放异彩,既有西式的优雅,又不失中式韵味,展现了中国花卉图案的独特魅力。这些瓷器上的菊花,或西化或写实,皆以折枝形态呈现,深受中国装饰风格影响。


清康熙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

广州博物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展出

菊花之所以能够成为瓷器上的经典纹饰,不仅仅是因为其美观,更因为它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食菊、咏菊、赠菊、赏菊,菊花几乎涵盖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菊花不仅是一朵花,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古人的生活中,菊花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健康的守护者,又是情感的寄托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这么实用的花儿,你让古人如何不爱!

参考文献:

1、徐嘉秀 《菊花和宋人日常生活研究》

2、马晓宇 《明清外销瓷花卉纹样研究》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于 敏

美编 | 肖颖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