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这些破烂又卖不掉,不是浪费钱吗?"大学生小王看着父亲满屋子的收藏,忍不住吐槽。他总想换台新电脑被父亲拒绝,转眼却花大价钱买了一堆玉器,这事儿他一直耿耿于怀。
老王不急不恼:"古玩不是大白菜,需要时间经营。上次那件平安扣不就卖了3000元?"小王嗤之以鼻:"就卖过这一件,其他不都砸手里了?变不了钱有啥用!"
明清玉器
父子俩的对话就是典型的“代沟”。年轻人眼里只有即时回报,老一辈却深谙"好饭不怕晚"的道理。
这场观念碰撞,最终以市场行情的反转收场:随着古玉市场突然火爆,老王那些"破烂"身价翻了几倍,那件曾被儿子嘲笑的玉勒子,八千买的4万多卖掉。
古玩行当里有个怪现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新手总做着"捡漏暴富"的美梦,老玩家却饱尝"有价无市"的苦涩。
一堆“学费”
老王就曾走过弯路,早年性子急,收了一堆"古董",长时间变不了现,气得砸了好几件瓷器。后来才悟出:把收藏当股票炒,注定一地鸡毛。
这行当水太深,做局、假拍、鉴定套路防不胜防。有位玩瓷器的朋友,花大价钱买了一堆"稀世珍品",结果被鉴定为赝品时,卖家早已人间蒸发。
千金散尽后,他逐渐开始“自我催眠”,万一这些瓷器都是真的呢?久而久之心态越发变得不可捉摸,只能听进去好话,听不进去任何善意的提醒,结果就是继续被骗。
心态才是第一要素
真正的玩家都懂得:收藏要先过"三关":眼力关、财力关、心态关。从复杂的市场来说,心态其实是最重要的,如果碰到点好事就飘,碰到点挫折就灰心丧气,那么很容易被扭曲!
老王玩了多年之后,经历过大量的教训,总结出"三不原则":不借钱收藏、不为投机收藏、不跟风收藏。他书房挂着自题对联:"几卷残书闲岁月,一方古玉养精神。"
境界出来了,慢慢地比那些整天盘算着"以藏养藏"的功利派就高明多了。
吴大澂著《古玉图考》
古玩行情就像坐过山车,有低谷就有高峰,不管涨与跌,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才行。
十年前在低谷期的古玉、钱币、铜镜这类藏品,当年如果没有“抛弃”它们,坚守下来了,那么如今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相反经不住考验的,比如2015年文玩核桃暴跌,多少跟风炒作的玩家血本无归;2018年紫砂壶市场调整,那些囤积"大师壶"的投机客纷纷现形。以及如今很多人吐槽的“过量发行邮票”,都是浮在云上的泡沫,一戳就就漏底了。
道光 粉彩花卉紋大碗
没有文化沉淀的藏品,是经不住考验的,相反那些真正的精品,迟早会带来财富。确实对于不善经营的来说,古玩买进容易卖出难,但说到底,收藏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
收藏之道,贵在持之以恒。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终会找到懂得欣赏的有缘人。财富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前提是,您得先读懂这些沉默的老物件,到底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