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说的是韩信和萧何的关系。韩信的一生因萧何而崛起,也因萧何而灭亡。
对韩信而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初韩信从刘邦帐下逃走另寻他途的时候,是萧何连夜将其追回,又极力向汉王刘邦推荐,使得韩信得拜大将军,从此得以施展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才华,建立了无人望其项背的绝世功勋,先后得封齐王、楚王,可以说人生达到了巅峰。这段故事历来被称为佳话,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更是成为备受追捧,广为传唱的名段。
萧何月下追韩信
但是到了最后,也是这位韩信的伯乐、恩人萧何,在京城帮助吕后,利用韩信对他的无比信任,将韩信诱骗至未央宫中,使得韩信惨死于长乐钟室,更是被夷灭了三族,还背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韩信之死,萧何是直接的参与者
可以说韩信的一生,辉煌的起点始于萧何,败亡的终点也止于萧何。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悲剧的一生,仿佛是被萧何为刘邦选择利用的一件非常好使的工具,完成使命之后就被无情地抛弃。
关于萧何帮助吕后诱杀韩信的原因,后人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萧何前后的表现都是为了大汉江山
有人说萧何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的大义才向韩信痛下毒手的。先前向刘邦推荐韩信是为了刘邦的江山,后来杀死韩信也是为了刘邦的江山,可以说萧何所有的行为都体现了其对刘邦这个君主的忠诚,应该说萧何是高尚的。
也有人说萧何这样先用后弃,完全就是小人行径,是地地道道的卑鄙小人。是无耻的。
有人说萧何就是卑鄙小人
不过,我认为,萧何的行为虽称不上无耻,但更算不得高尚。他帮助吕后诱杀韩信,完全是为了自保。这种表现说他是小人行径也并不为过。
其实萧何的行为不过是为了自保
可以说,当初萧何帮助刘邦追回韩信,确实是为了刘邦的社稷,当然也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是和刘邦一起起家造反的,属于刘邦沛县起兵的核心集团人物。他为刘邦留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人才,就是这个人才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可以说留住韩信,对于刘邦的帝业,萧何绝对是居功甚伟。这确实可以算是萧何对刘邦这个君主的忠诚。
但是帮吕后诱杀韩信则谈不上什么忠诚了。
“萧何高尚论”者拿出的证据是史书记载,当时吕后得知韩信在京城要谋反,并打算假传圣旨,私放囚徒,攻打宫城,袭击吕后和太子。在此万分危急的时刻,萧何临危不乱,帮助吕后当机立断,假说前线来人带回陈豨已死的消息,吕后要在未央宫召所有的列侯诸臣前来庆贺。韩信称病不去,是萧何利用韩信对自己的无比信任,亲自劝说韩信入宫赴会,结果成功将韩信骗至宫中,最后将“反贼”韩信斩首,并夷灭了三族,“保住了大汉江山”。
所以“萧何高尚论”者们说,萧何是为了刘邦的大汉江山不至于被反贼颠覆,才挺身而出,大义灭“亲”的。在忠君的大义面前,他勇敢地放弃了朋友的小义,选择了君臣的大义。最后,这种出卖朋友的行为,就变成了为了国家安危,君王社稷的万分高尚的行为。
这个论调乍一听起了,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暂且不说他确实出卖了朋友。就说他是为了国家安危,君王社稷这一点,也难以自圆其说。因为这一切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韩信确实谋反了。如果韩信没有谋反,那么所有的所谓高尚的行为就都不可能成立。
韩信未反,谈何萧何为了大汉江山?
那么韩信真的谋反了吗?史书上说他最后确实谋反了。但据鄙人的论证,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实有难言之隐,所谓韩信谋反的证据也是不合逻辑,漏洞百出的。实际上,韩信根本就不可能谋反。详细论证,请看拙作,鄙人的上一篇文章《韩信自始至终从未反叛,<史记>记载他因谋反被诱杀实则千古奇冤》。
作为如此睿智的萧丞相来说,不可能看不出所谓韩信谋反证据的荒谬之处。他应该非常清楚韩信没有谋反,而是有人在诬陷他。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却依然帮助吕后诱杀了韩信。这怎么能说是高尚呢?
明知韩信冤枉,还要助纣为虐,出卖朋友,肯定算不上高尚,这当然也不能解释为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因为韩信压根就没反。但是要说他卑鄙无耻,确实还有些过。他的行为只能算是小人行径,因为在那种情形之下,他只是无奈地选择了自保。
为什么说他是为了自保呢?又为什么是无奈呢?
其实刘邦对萧何这个从沛县就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老战友也是不放心的,而且是在韩信被杀事件之前早就不放心了。可以说萧何一直在小心谨慎地侍奉着他这位老战友刘邦,尽管萧何在刘邦还是平头百姓混社会时曾多次利用职权,枉法救过他这位老战友。可以说萧何的后半辈子活得很窝囊。
刘邦出外征战,萧何守中,难免遭疑
早在汉三年时,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关中,汉王刘邦与项羽相互对峙在京索之间。刘邦没事就一遍遍地派使者回关中慰问萧何。闹得萧丞相莫名其妙。这时,一位叫鲍生的人提醒萧何说:
“王暴衣漏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于是萧何听从鲍生的建议,把自己家族里所有有点军事才能的人全部打发到刘邦的前线部队当中,听候刘邦的调遣,汉王刘邦这才暂时打消了疑虑,《史记》中记,“汉王大说(通悦)”。汉三年的猜疑风波总算平安过去了。
汉四年,韩信向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刘邦开始对韩信生怨,之后在汉五年改封韩信为楚王。
汉六年,刘邦以有人上告韩信谋反为由骗擒韩信,削去其楚王封号,后又赦免其罪,贬为淮阴侯。这时的萧何一定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谁都知道韩信是他当初向刘邦力荐的人物,谁都知道他和韩信的个人关系非同一般。韩信因谋反先被擒,后被赦,再被贬,作为韩信的荐头萧何能够独善其身吗?谁知道刘邦会不会怀疑萧何是不是和韩信有什么勾连?
当然这时的刘邦也不会怀疑萧何,因为他心里头明知道韩信这时并没有谋反,他只不过是利用有人诬告韩信的契机,取消了韩信的王位,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时间来到了汉十年至汉十一年,陈豨反,刘邦亲自领兵平叛,京城只留吕后、太子和萧何,当然还有那位已经没了兵权的淮阴侯韩信。这时韩信的舍人跑到吕后处诬告韩信谋反,吕后找来萧何商量对策。
面对自身也被猜疑,萧何选择了自保
萧何得知此事,心里当然明白韩信并不会反,但面对一向有主意又心狠手辣的吕后,他只能表忠心了。要知道吕后可不是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不知世事的柔弱女子。刘邦的大汉王朝甚至可以说是他和吕后的夫妻店。从芒砀山斩蛇起义的时候,二人就一起装神弄鬼唱双簧忽悠众人,为刘邦树立了天子的威信。如今的京城实际的实权人物还是这位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如果萧何稍微表现出同情韩信的态度,凭着他和韩信的私人关系,可能萧何的小命就难保了。所以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萧丞相在朋友的命和自己的命之间,无奈地选择了保住自己的命。这才有了后来的诱杀。
当然事实上,即使萧丞相如此拼命表现,为了刘邦,出卖了朋友,还是没能打消仍然在前线围剿陈豨的刘邦对他的猜疑。刘邦听到淮阴侯韩信被杀之后,直接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增加食邑五千户,同时命令五百名士兵和一名都尉作为新任萧相国的护卫。
面对增加的封赏和无端派来的护卫,萧相国是该高兴还是焦虑呢?同事们都来祝贺,可是唯独一位叫召平的人却前来凭吊萧何。
这位召平乃原秦东陵候,后来秦灭之后,成了布衣,也就是平头百姓。家穷,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种的瓜非常好,人称“东陵瓜”。这位“东陵瓜”先生对刚刚荣升相国的萧何说:
“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召平的这番话精准地点出来刘邦对萧何的态度。刘邦除了家人,谁都不会真信任,即使如萧何这样忠心耿耿的元老。萧何刚刚用出卖朋友的代价只是换回了五百人加一个都尉的严密监控。我们能够想见如果萧何当时稍稍偏袒一下老朋友韩信,他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所以萧何为了自保也只能牺牲老朋友的性命了。但是萧何的做法确实算不上光明磊落,是地地道道的小人行为。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辞让了加封的食邑,并且把全部家财都捐给了刘邦的前线部队。刘邦再次开心了,萧相国又一次平安了。
在这之后,萧何虽然一直小心翼翼,甚至为了打消刘邦对他的怀疑,还强买民田,自毁名声,最终也没有逃脱牢狱之灾。
即使小心谨慎,也难免牢狱之灾
汉十二年,萧何因为建议刘邦将上林苑中的空地开放给百姓耕种而锒铛入狱。后幸得王卫慰求情而被放出。出狱的萧何老态龙钟,颤颤巍巍,诚惶诚恐,光着脚就忙不迭地向刘邦谢恩,其可怜状无以复加。
可以说,从汉三年开始,萧何的日子就是在胆战心惊中度过的。在这之前,他的作为还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在这之后,几乎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能够苟全性命。所以在韩信被诬陷,吕后动杀心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求自保。
可怜的萧相国一直在寻求自保
大汉王朝是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朝代,可是谁又曾想开国时有那么多的龌龊之事,那么多的无奈之举。为了保命,出卖朋友,这是连平民百姓都不齿的行为,可它却是一辈子兢兢业业为大汉王朝殚精竭虑的大汉萧丞相的无奈选择。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制的桎梏之下,又有谁能独善其身呢?
可悲淮阴侯,可怜萧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