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里,“调包计”的情节实在逻辑不通,令广大红迷朋友们不爽。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喜爱62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热爱徐玉兰、王文娟两位大师饰演的“宝黛”。
一部电影的时长,不足以展示整部《红楼梦》的精彩,但是徐王二位大师,以及金采风、吕瑞英、周宝奎、徐天红等等诸位杰出的艺术家,硬是把这部电影演成了足以传世的经典。
“调包计”之后的情节,实在太精彩了。
剧本好,演得更好,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
“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问紫鹃”,名场面一个接着一个,精彩纷呈,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入心入肺、欲罢不能。
这样密集、激烈的情绪叠加,只要看过、听过就无法忘怀。
在那样久远的时代,是她们如此投入的巅峰表演,使得无数人知道了《红楼梦》、认识了宝哥哥和林妹妹。
“调包计”在戏曲舞台上是成立的。
戏剧表现手法需要强烈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浓缩成一部电影之后,没有高潮迭起、情节紧凑,根本就演不下去。
更重要的是,王文娟大师并没有把林黛玉演成一个“可怜虫”,她诠释的绛珠仙子,自尊、高洁、一身书卷气、千寻峻峭骨。
这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直到她的人生尽头,追求的始终是精神知音、灵魂伴侣。
她从来就不是小肚鸡肠的庸常女子。
而徐玉兰大师塑造的贾宝玉,除了不是小鲜肉,表演得真挚自然、丝丝入扣、无可挑剔。
她诠释的怡红公子,演技炉火纯青,完全超越了年龄,活生生就是那个满腔深情的少年郎。
我们热爱这一对“宝黛”,因为她们呈现出的,恰好是原著里描写的最珍贵的品质、最美好的爱情。
也许,她们外形上不是最像的,但是却演出了人物真正的“神”和“魂”。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