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昆明湖畔,春花迎风吐蕊,景区游客接踵摩肩;
无锡太湖之滨,樱花如云似霞,粉色浪漫成为市场新宠;
武汉磨山脚下,绿道上落英缤纷,周边餐饮、租赁生意火爆……
旅游出行平台数据显示,最近一周,预订清明假期周边游的订单量环比增长136%,3月以来“赏花”搜索热度环比增长330%,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上涨50%。又是一年春和景明,伴随着赏花踏青而来的“春日经济”,全国多地迎来新一轮文旅热和消费热潮。
今年“春日经济”有何新意,如何让春花不败,更好赋能消费市场?记者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找寻答案。
△游人在贵州省贵安新区的樱花园赏花游玩(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春日经济”新“花”样
赏花向来是“春日经济”的重头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这个春天,各地积极拥抱科技创新,用传统文化赋能旅游消费,为游客解锁更优质、新颖的赏花体验。
无锡鼋头渚景区运用新技术重构赏樱雅趣。景区结合XR、AIGC技术与三维动画制作,以赏樱楼作为AR载体,打造全域覆盖的樱花幻境。同为赏樱胜地的武汉东湖樱花园也推出“樱花元宇宙光影秀”,借助AI算法与全息投影技术,打造虚实交织的夜樱幻境,游客佩戴AR眼镜便可体验“穿越千年”的浪漫场景。
△太湖鼋头渚灯光夜景。图片来源:网信无锡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表示,借助AI算法实时生成的光影场景,不仅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而且通过时间维度的延伸实现“千年穿越”,这种对时空的创新性解构,为文旅产品注入了全新活力,为消费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超现实体验。
AI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打造沉浸式体验方面,还在于破解一些传统场景中的难题。针对赏樱季人流拥堵、体验单一等问题,武汉通过AI算法实现景区动态限流,AR导航系统引导游客错峰游览,无人驾驶游船与加密公交线路提升交通效率。技术手段将“人海战术”转化为“智慧分流”,既保障安全性又优化体验感。
得益于“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今年春天“低空赏花”正在不断出圈。上海奉贤菜花节首次引入观光直升机项目,市民可以在空中俯瞰“黄金花海”。在武汉,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升空赏花,飞行器在500米以下能够全空域飞行,游客可透过全景挡风玻璃俯瞰花海。在张祥宇看来,无人机低空游览重新定义了观景视角,以鸟瞰视角重构空间感知,形成差异化消费体验。
△武汉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升空观赏樱花项目。图片来源:武汉东湖
在科技赋能旅游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旅游消费注入新活力,“国潮风”随之兴起。入春以来,各地迎来以“春日”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热潮。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举办的汉服文化节,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华夏文化的隽永魅力;无锡拈花湾,春色“搭配”唐风宋韵建筑,吸引游客身着汉服拍照。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致公党员张凌云表示,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可触摸的文化”,更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消费新场景,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赋能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春日体验,也折射出当前文旅产业正经历的结构性变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发展“春日经济”不应局限于传统赏花踏青模式,更要巧妙融入烟火气、文化味和科技感,把城市和乡村中丰富多元的美好生活元素,充分融入春日旅游场景,让游客在抵达目的地后,能沉浸式感受美好生活,这也是文旅产业的核心意义与价值所在。
解锁“春日经济”流量密码
今年“春日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活力蓬勃。其火爆并非偶然,既是季节性需求的集中释放,也是政策支持、消费升级与文旅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季节性需求与心理释放双重驱动‘春日经济’持续升温。”张祥宇表示,随着春季气温回升,人们普遍渴望走出家门,亲近自然,释放冬季压抑的社交与出行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进一步预测,清明小长假的到来,扫墓时人们外出踏青、赏花,必将形成又一个“春日经济”新高潮。
“春日经济”的火爆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张祥宇以河南省为例进行阐释,为提振消费,河南省2025年第一季度围绕文旅、住宿等重点领域共发放2亿元消费券,联动超200家A级景区及住宿企业,直接拉动景区二消增长。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提振文旅消费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在熊水龙看来,此举将有效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建议政府要抓好行动方案落地落实,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活力。
“赏花﹢”消费场景持续拓展升级也为“春日经济”添柴加薪。张祥宇表示,传统赏花活动已逐步升级为复合型体验,如“赏花﹢市集”“赏花﹢赛事”“赏花﹢夜游”等多元组合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有力推动“春日经济”迈向新高度。
△陶然亭公园 “海棠文 化节”里的文化市 集。图片来源:北京西城
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也在“春日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张祥宇注意到,多地景区通过抖音线上内容“圈粉”引客,春游、春鲜抖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了153%和118%。“以花入馔”成为时令消费新习俗,桃花宴、樱花拿铁、樱花糕等颇受抖音网友欢迎。
“春日经济”不只是“春季限定”
如何让“春日经济”突破季节限制、春花不败且年年有新意?在委员们看来,关键在于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通过系统性策划规划增强消费黏性,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熊水龙认为,若要使“春日经济”长盛不衰,政府需先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模式从居家消费向外出消费转变,引导消费者到店消费。同时,应致力于保障消费者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消费,减少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加班时长,积极树立居民外出消费、度假亦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张祥宇认为应创新制度供给,允许临时外摆、夜间市集等灵活经营模式。
戴斌建议,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赋能旅游发展,创造更多如“元宇宙光影秀”“低空赏花”“汉服文化节”等文化新空间和旅游新场景,为“春日经济”注入持续动能。
张祥宇表示,应利用空间重构,打破季节物理限制。他建议加强气候适应性改造,投资可调节式穹顶、季节性景观数字化投影,实现“春日场景”全天候呈现;发展垂直农业观光,让花卉果蔬种植成为四季体验项目。此外,他还建议塑造品牌,强化情感连接。
在发展“春日经济”上,他山之石,也可攻玉。一段时间以来,多国聚焦春日赏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升级。相关数据显示,荷兰、日本、法国是最热门的三大出境赏花游目的地,3至4月欧洲热门赏花团提前4个月售罄。2024年日本樱花季,外国游客在日旅游消费近2万亿日元。
张凌云表示,在发展“春日经济”方面,虽然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国外在相关领域的诸多举措仍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将鲜花与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这不仅可以提高游客体验,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将‘鲜花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全球旅游热潮中,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张凌云说。
记者:李律杉 解艳华
文字编辑:杨智嘉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