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据电报频道“基里尔·费奥多罗夫”称,俄罗斯炮兵部队正在重新启用苏联时期的M-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应对乌克兰战场上的持续火力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就有外国军事博主发布的战场画面显示M-30牵引式榴弹炮已经重新投入战场,这表明俄军启用一些长期封存状态的武器。



M-30型榴弹炮由莫托维利哈工厂设计局在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彼得罗夫的指导下研制,于1939年正式列装,GRAU编号52-G-463。M-30设计用于取代早期型号,例如M1909和M1910,虽然这两款榴弹炮都经过了改进,重新命名为M1909/37和M1910/30,但这并没有解决原始设计中的一些缺陷,在作战使用中仍存在明显限制。



M-30型榴弹炮采用断隔螺旋式炮闩、液压气动后坐系统和分体式拖曳炮架,战斗重量为2.45吨,行军重量为3.1吨,可由车辆以最高每小时50公里速度牵引,也可通过加挂前拖车由马匹牵引。M-30型榴弹炮通常由8名士兵操作,最大射速为每分钟5到6发,最大射程11.8公里,仰角范围-3°至+63.5°,水平射界达49°。



SU-122突击炮

M-30型榴弹炮于1940年开始批量生产,最初在高尔基的第92工厂进行,随后转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9号工厂生产。从1939年到1955年,苏联总共生产了19266门M-30型榴弹炮,其中包括SU-122突击炮使用的M-30S。值得一提的,苏联还授权波兰和中国在当地生产M-30型榴弹炮,分别被命名为Wz.1938和54式。



在作战行动中,M-30被分配给师属炮兵团。到1944年,苏联步兵师最多可装备36门M-30型榴弹炮。这种武器用于对人员和工事进行间接火力打击、清除障碍,偶尔也用于对轻型装甲车辆直接射击,使用高爆弹可穿透20毫米厚的装甲。在1943年,一种名为BP-460A的高爆反坦克弹问世,根据命中角度不同,最高可穿透160毫米的装甲。



历史资料显示,德国在二战期间也缴获了一些M-30型榴弹炮,并重新命名为12.2厘米重型榴弹炮s.F.H.396(r),用于东线战场和大西洋壁垒防御中。德国还生产了大量的炮弹,从1943年到1945年共生产了超过125万发。二战结束后,M-30型榴弹炮被大量出口,并参与了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阿战争和阿以战争在内的多场冲突。



截至2024年,M-30型榴弹炮及其衍生型号仍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的现役部队或储备库中服役,其中俄罗斯约有3000多门储备。其他使用国包括: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玻利维亚、柬埔寨、中国、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伊拉克、朝鲜、老挝、黎巴嫩、摩尔多瓦、蒙古、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叙利亚和越南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