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小众风格酒在圈里有不少人讨论,对于小众风格酒的发展,我短期内持悲观态度,长期还是持乐观态度。短期悲观的核心是现在并没有一个真正喝掉小众风格酒的市场,很多小众风格酒只是被人热炒,经济消费环境一变,这些酒的销售便被打回原形。

最近我走访了许多渠道,也有同样的感受,多数渠道还是卖主流风格白酒,感兴趣小众风格酒的人还是少,这类人多数是酒友,艺术、文化领域从业者。相比酒友来说,艺术、文化领域有实力的人确实可以带动一个市场。



最经典的就是酒鬼酒,说到酒鬼酒,早期风格跟平坝窖酒相似。在圈内,我们经常戏说平坝和酒鬼的区别在于少了一位黄永玉,黄老作为美术界的泰斗,确实有很强的势能,尤其在90年代,有势能的人会带来很多渠道和客户资源。



那个时候,酒厂的营销公关主要围绕省长及更高级别人物,这些人物甚至可以左右一家酒厂的发展。酒鬼酒因为有黄老加持,不管做艺术圈层,还是公关特殊人物,都显得比同类酒厂要轻松一些,使得其在90年代初期得以快速发展。在同一时期,拥有很强酿造技艺的平坝窖酒却开始走下坡路,而后日薄西山,一蹶不振。

只可惜酒鬼后来不争气,一手好牌打个稀烂。最让人恼火的是,现在的酒鬼酒酿造风格越来越靠近五粮浓香,曾经的个性越来越弱。

除此之外,酒鬼酒标注的是馥郁香型,然而酒鬼酒的香型标准是基于地理保护标识来的,这个标准对产区有严格限定,限定的产区只有酒鬼酒厂,而这也导致馥郁香型只有酒鬼酒能用,其他酒厂即便用馥郁香工艺酿酒,也没法标注馥郁香。

而这也是馥郁香难以做大的原因,大的香型酒,都需要很多酒厂一起做大,一家酒厂玩,没有人会帮你,一旦行业出现问题,说不定还会被拉来背黑锅。“塑化剂”事件冲击最大的是酒鬼酒,但业内人都知道,当时很多酒厂产品塑化剂超标。

当前的白酒消费环境不如90年代,也不会出现像黄永玉这样级别的艺术家并竭力推一个品牌酒,对于其他小众风格酒,已经没有机会走当年酒鬼发展的路子。

这几年,贵州小众风格酒表现出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看似热闹,其实对酒厂没有帮助。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贵州酒厂天天喊要复兴老工艺,出了不少所谓的老工艺酒,但就是不恢复老工艺生产,酒厂宁愿恢复酱酒生产也不恢复老工艺。



对于这,酒厂其实很清楚,喊口号其实是忽悠一些有情怀的酒商开发产品,因为这类酒在目前这个环境下很难实现大量饮用消费,不少消费者都是以投资炒作的心态购买产品,这种购买并不持续。

更恼火的是,从生产角度,酒厂生产小众风格酒,这个酒一旦卖不出去,所有的钱就砸在了自己手上,不会有人接盘;如果生产酱香酒,即便酿出的酱酒卖不动,也可以在原酒市场卖给其他品牌酒企。如果做的酱酒需要好的调味酒,酒厂都可以到茅台镇等酱酒产区采购。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从酒厂角度,酿酱酒肯定比酿小众风格酒划算。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匀酒厂恢复了酱酒生产,平坝窖酒大规模酿造酱酒。



那么为什么一些酒厂要宣传小众风格,一方面一些酒厂有小众风格酒库存,他们需要将其卖出,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宣传可以吸引投资。对于不大的品牌,经营酒厂卖酒是一笔生意,吸引投资又是一笔生意。

然而没有真正消费客户,即便获得了投资,也解决不了长期问题,而这也是当前小众风格酒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投资者钱砸进去,热了一段时间,钱消化完了,品牌、市场就凉了;渠道端做一个小众风格酒,投资的、收藏的客户买完一堆酒之后,买不动了,酒厂后面没好酒了,玩不下去了,就消停了。

其实这也是我认为小众风格酒会有二十年空窗期的原因,因为真正消费市场没有出来。

这类消费市场起来要从渠道端入手,同时还要培育消费者,这个时间和周期比较长,当这个市场成熟之后,酒厂才有底气真正启动生产线酿酒,从开始酿酒到真正出好酒,又有一段时间,整个时间折合来算,大概需要20年。

下面我来说说这20年需要完成的变化。在渠道端,我们需要抓住这几股力量:

1、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多数喜欢有特点且高级的酒,他们消费力强,势能高,我们可以联合他们创作一些小众酒,我们出酒体,他们出艺术设计,用他们的势能推广这些产品,同时给他们足够分利;

2、与艺术圈一样,收藏圈也喜欢小众、高调性、有独特特点的酒,这个圈子的玩法跟艺术圈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收藏圈购买更偏投资,艺术圈更多是喝掉;

3、在会所、休闲吧等高净值客户聚集地,为他们专门打造高调性、包装漂亮、品质独特的酒,同时给终端会所足够返利,让会所有动力推产品;

4、培育品酒意见领袖,针对餐酒俱乐部,提供相应小众产品,由意见领袖作为讲师,在餐酒俱乐部与大家分享白酒品鉴及白酒文化,慢慢引导并培育客户,为后期做市场打基础(当前餐酒俱乐部主做红酒、精酿啤酒、威士忌、日本清酒,几乎不做白酒,但他们都感兴趣白酒,因为这个大环境,只做前几个酒品类很难生存,增加白酒可以增加这些俱乐部的生命力,但增加白酒的前提是这类白酒产品一定要有高分利,传统大厂嫡系酒他们不感兴趣,因为没利润。会所、休闲吧也是如此,他们需要这些酒能给他高返利,而大厂嫡系酒是做不到的。休闲吧主要是酒吧、雪茄吧);

5、合作喜欢品酒的传统酒商,这类酒商多少会有点情怀,也细分了自己的客户,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卖小众风格酒;

6、深挖品牌和工艺历史,实事求是,不夸大宣传,与文化圈联合,文化圈的人消费力也强,势能高,但不喜欢浮夸的宣传,我们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一定要把历史、当下讲好,理解要深刻,当你理解足够深,文化圈的人理解你的时候,他们会重视与你的合作;

7、打造体验馆,引导客户,深入服务、体验营销,让客户在体验馆里感受这种酒的独特,并转化成为自己的消费客户;

8、拥抱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做品牌旗舰店,通过文字、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曝光互动,让更多消费者认知品牌及我们的品质。其实互联网集中了大量品酒爱好者,品质独特且高级的酒是互联网酒友所推崇的,互联网酒友除了消费以外,还可以帮品牌造势。

简单来说,我们的渠道培育就是“一类酒商、三个圈子、四种场所、拥抱互联网”。一类酒商是指喜欢品酒的酒商,三个圈子指的是文化圈、艺术圈、收藏圈,四种场所指的是俱乐部、会所、休闲吧、体验馆。

做好这些,即便有资本进入,也需要五年多的时间,客户慢慢培育起来,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酒厂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优质酒差不多是客户培育起来之后。从今年开始,满打满算差不多20年后才有真正稳定且持续输出好酒的小众工艺酒厂。

这么多动作,围绕一家酒厂做,前期风险大,因为环节多,周期长。但跳出酒厂,围绕酒来做还是可行的。当前小众风格酒表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其实也是资本和一些有情怀的大商活动出来的结果,培育这种渠道,可以借着他们发力的势头,顺势而为,同时发展自己,在他们的热度下降,优质酒供给不足的时候再换别的产品玩。

其实在威士忌等领域,没有白酒这么强大的大单品,白酒有这么强大的单品,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商务市场。在白酒里面,白牌酒做不了强单品,既然做不了强单品,那我们不如换个思路,那就做灵活的产品。在威士忌里面有独立装瓶商的玩法,白酒也不是不可以。



其实这20年的空窗期,我最担心的是会酿小众风格的酿酒师,当前贵州很多小众工艺酒是90年代中期没落的,那些酿酒师到现在年轻的也有六十多岁,二十年后,他们八十多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指导年轻人生产。

在几路风格酒中,董酒、平坝、朱昌、文君、金沙窖都有恢复老工艺的希望,匀酒恢复老工艺比较难,福泉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只能感慨,有些工艺恢复,只能看缘分。



说到这里,大家对小众工艺酒恢复及复兴有哪些想法及建议,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