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超市是我们最经常光顾的地方之一。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超市出现的各种打折促销,更让我们流连忘返。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超市,竟然还暗藏许多惊人的“套路”和骗局,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那么,超市里的骗局究竟都有什么呢?我们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免被套路呢?



捆绑销售:“买一送一”,真的划算吗?

咱们平时逛超市的时候,总能看到花花绿绿的 “买一送一”“第二件半价” 促销标签。

这些标签就像一个个小钩子,瞬间勾起咱们的购物欲,让咱们觉得自己马上就能捡到大便宜,不买就亏了。

可当你满心欢喜把商品带回家,仔细一看,才发现里面藏着不少猫腻。送的可能是临期商品,保质期没剩几天了,甚至还有可能是小包装的试用装。



2022年,某家知名度超高的连锁超市就被曝光,在 “买一送一” 的活动里,超市玩起了捆绑销售的 “把戏”,把即将过期的酸奶和正常售卖的酸奶捆绑在一起。

很多消费者都被这看似优惠的活动吸引,开开心心买回家新鲜日期的酸奶。可等回家一看,赠品酸奶距离过期居然只剩下3天。

这么短的时间,一家人根本喝不完,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酸奶过期扔掉,不仅没省钱,还造成了浪费。



除了这种买赠套路,超市还喜欢把几样商品打包成 “超值礼盒” 或者 “家庭套装”。

这些套装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包装精美,再配上 “超值”“特惠” 等字样,让消费者一看就觉得比单买更划算。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之后算账时才发现,组合装的总价居然比单独购买每样商品的价格总和还要高。

看似捡便宜,实际上是花了冤枉钱。



“原价”虚标,折扣只是障眼法

在超市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促销手段中,先抬高 “原价”,再推出 “85折优惠” 的把戏,同样十分常见。

当你在货架前闲逛时,一个大大的黄色 “85折” 标签,往往瞬间就能抓住你的眼球。



标签旁标注的 “原价”,通常数字高得离谱,让你瞬间觉得自己要是买下,就能省下一半的钱,不买简直就是亏大了。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个所谓的 “原价”,很可能从头到尾都没真实存在过。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营造出商品在大幅度降价的假象,会私自抬高商品原本的定价,再以看似诱人的折扣价售卖。

曾经,市场监管部门就查处过一家超市的此类行为。

一款洗发水,在开展 “5折大酬宾” 活动时,标价牌上显示原价80元,折后40元。消费者看到如此大幅度的优惠,纷纷抢购。



但经调查发现,这款洗发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售价都维持在45元左右,所谓80元的 “原价”,纯属超市凭空捏造。

不少消费者得知真相后,直呼上当。



生鲜区的“障眼法”

当你踏入超市生鲜区,琳琅满目的肉类与水果,往往让人垂涎欲滴。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肉类售卖区上方,多安装着粉红色灯光,而水果区域则多采用暖色调灯光。

这些灯光就像给食材披上了一层滤镜,肉类看上去色泽红润、纹理清晰,仿佛刚刚从屠宰场运来。



而水果则鲜艳饱满,好似刚从果园摘下,极大地激发起你的购买欲望,让人觉得不买点都对不起自己。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灯光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有消费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超市挑选了一块,在粉红色灯光下看起来色泽诱人的牛肉。

消费者用手机拍照记录后,让工作人员关掉区域灯光,此时牛肉的颜色迅速变得暗沉,表面甚至有些泛灰,与之前的鲜亮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水果区,在暖光灯照射下红彤彤的苹果,没了灯光的加持,表皮不仅有不少斑点,颜色也变得暗淡。

超市之所以采用这类灯光,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视觉错觉。



暖色调灯光会让食物看起来更新鲜、更有食欲,以此掩盖食材本身的瑕疵,促使消费者在冲动之下做出购买决策。

不少消费者买回家后才发现,这些食材远没有在超市里看到的那么新鲜,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变质,可此时想要退换货,往往十分麻烦。



包装套路

近年来,不少食品品牌悄悄减少了产品净含量,但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上涨。

走进超市的零食区,你会发现不少薯片、饼干类商品的包装依旧色彩鲜艳、鼓鼓囊囊,从外观上看,似乎分量十足,很是诱人。

可当你满心欢喜地打开包装,却仿佛遭遇了一场 “骗局”:内部大半空间被空气占据,真正能吃到嘴里的零食寥寥无几。



“缩水式通胀” 本质上,是商家应对成本上涨的一种隐蔽策略。

面对原材料、运输、人力等成本的不断攀升,部分商家不愿直接提高商品售价,担心因此失去价格优势,影响销量。

于是,他们选择通过减少产品净含量这种相对隐蔽的方式,维持利润空间,是如今超市出现的“新套路”手段。



这一做法不仅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花了更多的钱,买到的商品却越来越少,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消费者未察觉常购商品的净含量减少。



仅有 20% 左右的消费者具备较强的消费意识,每次购物时会仔细核对产品的规格参数。这就使得商家的 “缩水” 策略屡屡得逞,愈发有恃无恐。

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超市“套路”,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



如何避免被“套路”

当我们面对买赠活动时,一定不要冲动消费,先仔细查看赠品的保质期与规格。

买酸奶时,我们要看清赠品是否临近过期,小包装试用装是不是划算。购买套装时,计算单品总价,避免花冤枉钱。

遇到标着 “85 折” 、“5折”等大幅折扣的商品,别只看表面,向工作人员询问该商品过去一段时间的售价,防止被虚标的 “原价” 蒙骗。



选购生鲜时,我们不要单纯依赖灯光下的视觉效果,多借助手机手电筒或自然光,查看肉类、水果的真实色泽与状态,还可闻闻气味,判断其新鲜程度。

拿起包装类食品时,我们要认真核对净含量与单价,不能只看包装大小。

通过对比不同品牌、不同包装规格的商品,挑选出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与此同时,我们在日常中,还要养成关注商品规格参数的习惯,定期比较常购商品的净含量和价格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购物时轻松避开陷阱,真正买到实惠又心仪的商品。

如今超市 “新骗局” 层出不穷,咱们一定要多留个心眼,灵活运用避坑技巧,避免冲动消费,捂紧自己的钱包!



除了上面说到的超市“套路”,你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让大家一起“避雷”吧~~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