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近期消息,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日在新德里亚洲协会活动上称,印中存在问题但可和平解决,双方正修复关系。此前,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也已顺利举行。



莫迪(资料图)

长久以来,莫迪政府怀揣“大国梦”,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一心想要实现超越中国的目标。在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时值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冲击,美国推动减少对中国依赖,印度妄图借此东风,吸引跨国企业转移生产线。其野心勃勃地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二是为印度赢得“世界工厂”的名号。这一计划拿出230亿美元用于补贴企业,期望借此推动“印度制造”战略。

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沉重一击。截至2025年,莫迪政府不得不宣告放弃这一计划。从数据来看,截至去年11月,印度通过该计划吸引了近190亿美元投资,私营企业生产了近1630亿美元商品,占本财年目标的90%,而政府仅支付不到17亿美元奖励,占预期补贴金额的8%。表面上看,印度似乎以少量资金吸引了众多企业,但深入分析,问题重重。印度制造业比重不升反降,从原本的15.4%下滑至14.3%。



莫迪(资料图)

印度“取代中国”计划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莫迪政府在推行计划时,将“对抗中国”置于首位,忽视了招商引资、降低贸易壁垒等务实策略。印度智库也承认,中国为企业提供的优厚条件,印度现阶段难以企及。其二,印度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已支出的激励资金中,94%流向制药和手机制造领域,钢铁、纺织等行业因成本高、竞争力不足发展受限。印度农村地区超七成缺电,物流成本占GDP的14%,约为中国的3倍,高速公路和工业配套设施匮乏,大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其三,印度制造业基础薄弱。从玩具到太阳能板,诸多产业严重依赖中国零件。相比之下,中国在供应链效率、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上优势明显,印度短期内无法望其项背。其四,国际竞争分流了外资。在美国推动“中国+1”供应链转移时,墨西哥凭借毗邻美国市场、东南亚凭借更低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大量外资,印度因未能解决自身根本问题,仅成为局部替代选项。最后,印度行政效率低下。计划承诺的现金奖励仅兑现8%,企业达标后难以获得及时补贴,导致资金链断裂和信任危机,复杂的审批流程与合规要求也让外资企业却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开始重新调整对华态度。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表态,以及中印边境事务会议的积极成果,都显示出印度在处理对华关系上的转变。印度总理莫迪近期也表示,自去年两国领导人会晤后,边境地区已恢复正常,双方正努力将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状态。这一系列友好表态,是印度认清形势后的理性选择。



莫迪(资料图)

对中国而言,在处理中印关系上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态度。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问题,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秉持开放、公平、互利的原则,愿意与印度开展合作,但前提是印度要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主权。中国不会因为印度的态度转变而放松警惕,也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做出让步。

中印作为亚洲大国,合作潜力巨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印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印度放弃“取代中国”计划,选择与中国和平共处、开展合作,是符合两国长远利益的正确选择。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双方秉持和平、合作的理念,通过平等对话与协商,一定能够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