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外媒报道,印度外长苏杰生当地时间周三(26日)表示,印度和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有办法“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苏杰生当天在美国亚洲协会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谈及中印关系时发表了上述言论。“我们基本上提出了两点,即分歧不应成为争端,竞争不应成为冲突。我们确实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竞争,但竞争并不意味着我们之间就应该有冲突。我们对此非常现实。”苏杰生在谈及印中关系时称。
印度外长苏杰生(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苏杰生表态的前一天,中印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随后,中印又举行了外交部高级官员磋商,级别为司局级——两场会议都在北京举行。根据中方的通报,在边境事务磋商的会议上,双方本着“积极、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态度”,就落实划界谈判、边境管控等达成的共识,全面深入交换了意见。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国在边境的对峙中克制了整整4年,直到去年10月,中印领导人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会晤的前夕。
特朗普上台以来,印度一直都想在美国面前刷点存在感,但特朗普政府却把他们晾在一边,反倒多次批评印度的高关税政策,说实话,这有点让人尴尬。为了破冰,莫迪亲自挂帅前往美国,尝试在跟特朗普握手言欢时,找到解除贸易壁垒的钥匙。然而,美国方面不仅没有度量印度的“诚意”,还撂下狠话:如果印度不在4月2日前降低关税,对等关税将毫不客气地实施。这番表态无疑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印度那颗试图“讨好”的热情。
就在印度骑虎难下之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让印度这个“印太战略”的棋子,突然成了被敲打的对象。屋漏偏逢连夜雨,莫迪的强硬政策不仅没能让印度崛起,反而让印度经济雪上加霜。内部矛盾激化,外部压力加大,莫迪政府终于意识到,继续对抗中国,只会让印度陷入更深的泥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印度开始寻求转变。喀山金砖峰会,中印达成了“三不”协议,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尽管莫迪释放善意,印度政策仍显矛盾:商业部要求企业用美国产品替代中国供应链,军方却在安达曼群岛部署反潜巡逻机。这种"政冷经热"的割裂状态,暴露出印度战略界的认知困境——既想搭上中国发展快车,又企图构建排除中国的区域秩序。边境问题仍是定时炸弹。虽然双方完成第33轮磋商,但印军仍在实控线附近维持6.8万兵力,年耗资34亿美元。印度学者坦承:"我们火炮数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战机不足对方三分之一。
莫迪(资料图)
在特朗普没取消那些对等关税政策之前,莫迪可能还会对我们保持友好的态度。中印关系要是能好起来,对我们来说绝对是好事,这背后其实也少不了美国的影响。不过这也说明,中印之间的问题并不是解决不了的。就像外交部长说的,咱们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还不是发达国家,但离那一步已经很近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印之间应该做的是互相扶持、一起发展,而不是互相较劲、互相消耗。只有这样,才能让两国都受益。
莫迪(资料图)
在中美之间搞平衡外交,绝非长久之计。莫迪政府不得不重新定位对华关系,尤其是在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国内也出现更多理性声音,尤其是在企业界与战略界。印度工商界痛陈:“没有中国的参与,印度想要实现工业化是空中楼阁。”印度战略学者也开始反思对华政策的非理性:“我们同中国是邻居,不能用美国的逻辑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这场历时四年的对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也是一场对战略智慧与国家意志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