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西涧春雪

当第一帘烟雨漫过琅琊山的青峦,滁州的山水在朦胧中晕染出水墨长卷。天地间流转着新绿与追思交融的节气诗篇,《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网络人文思政课,正以文化为笔、以乡愁为墨,带我们解码这片土地沉淀百年的春之密码。

雨丝织就的薄纱下,西涧春雪在云雾间舒展嫩芽,茶香与书香在历史长河中悄然共鸣。滁州人循着韦应物笔下“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意境,采撷一芽一叶的灵秀,以古法焙制出银毫如雪、清香沁骨的春茶。

网络人文思政课,不仅钩沉茶事里的山水哲学,更以袅袅茶烟为引,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一片绿叶成“金叶”



清明时节的雨、百年前的诗意,如今化作一缕茶香——西涧春雪,从历史的长河中款款而来,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浸润着滁州的山川灵气。

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大自然不仅勾勒出四季的更迭,更孕育出各地独特的文化与美食。在滁州,有一味春茶——西涧春雪,不仅散发着迷人的茶香,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近期,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许方媛副教授,通过《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网络人文思政课西涧春雪篇,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文化探索之旅。



西涧春雪的根脉,可追溯至宋代。相传,皇甫山弥陀寺的悟真大师云游南方,带回川贵茶种,将其种植于南北将军山间。从此,这片土地便与茶香结下不解之缘。到了明代,朱元璋钦定西涧春雪为贡茶,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古茶树依然在山间静静守望。



如今,施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物质,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这不仅是茶的传承,更是生态保护与文化延续的生动例证,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到,守护自然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基与未来。



许老师带着同学们走进茶山,亲身参与采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悉心传授采茶技巧,让同学们明白,每一片茶叶的采摘,都蕴含着劳动的智慧与艰辛。



随后,同学们尝试炒茶,体验传统制茶工艺的独特魅力。在亲手翻炒茶叶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温度,更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耐心、专注与精益求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思政教育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可感。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学习了西涧春雪的泡法及茶礼仪。从温杯、投茶到冲泡、品茗,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的精髓。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泡茶的技巧,更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茶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如今,滁州一年一度的采茶节,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并分享西涧春雪。此外,施集镇井楠茗宿和罗洼民宿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夏季“茗”星音乐节、诗词文学沙龙等,为茶村注入了新鲜活力,推动了茶文化与旅游、艺术的深度融合。西涧春雪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



这堂《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网络人文思政课西涧春雪篇,以茶为载体,将历史文化、生态理念、劳动教育与礼仪传承有机融合,让同学们在茶香四溢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