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龙珠是由三款茶拼配而成,分别是产于安徽的魁针、产于浙江的龙井以及产于江苏扬州的珠兰花茶。在三款参与拼配的茶名里各取一个字,便有了『魁龙珠』的名字。
扬州富春花局旧址。富春茶社最初并不是茶馆,而是一家“花局”,即现今的花圃。
扬州城能吃早茶的地方很多,但我独爱富春。这家茶社的前身,是开设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富春花局。1912年,在时任扬州商会会长周谷人的建议下,富春掌门人陈步云在花局中开设了茶社。自此算起来,富春茶社是货真价实的百年老店了。
茶社开张之初,只经营茶水业务。随后,掌门人陈步云先后增添了枣泥包子、细沙包子、蟹黄包、雪菜包、三丁包等多种茶点。质优味美,自是大受欢迎。时至今日,“富春茶点”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富春的经营范围又增添了炒菜。至此,富春茶社便以“花、茶、点、菜”四绝闻名于世。
虽然说是四绝,但富春至今仍以茶社自居。富春的茶若没有特别之处,想必也绝难在众多茶社之中立足。著名美食家唐鲁孙先生曾在《富春花局》一文中写道:
“他家茶非青非红,既不是水仙香片,更不是普洱六安,可是泡出来的茶如润玉方齑,气清微苦。最妙的是续水三两次,茶味依旧淡远厚重,色香如初。”
唐鲁孙先生家世显赫,是满洲镶红旗后裔,光绪帝珍妃的侄孙。他幼年有机会接触到皇家生活。一生游遍全国,对饮食又有独到的见解。能让他赞不绝口的茶,定不是俗物。这款唐鲁孙口中“润玉方齑,气清微苦”的茶,正是富春的独家私房茶——“魁龙珠”。
如今来富春,这款茶仍是笔者的最爱。它非红也非绿,非白又非黑,准确来讲是一款再加工拼配茶。有些神秘色彩的“魁龙珠”,其实秘密就在名字当中。据说研制者陈步云老先生,是在三款参与拼配的茶名里各取一个字,便有了“魁龙珠”的名字。由于是来自三个省的茶拼在一起,所以魁龙珠又有“一江水煮三省茶”的美名。
神秘配方
“魁龙珠”的配方,富春集团总经理徐颖宏老师讲,“魁龙珠”的确如坊间传闻是由三款茶拼配而成。这三款茶,分别是产于安徽的魁针、产于浙江的龙井以及产于江苏扬州的珠兰花茶。
长期以来,“魁龙珠”的配方属于商业机密。以至于,不同文献间的记载差别很大。《富春天下一品》一书中写道:
“富春茶魁龙珠三字组成的茶名在视觉上高贵奇丽,听觉上响亮而又神秘。其实,这一名称并非刻意题取,而是分别代表了安徽魁针,浙江龙井和富春花局自产珠兰。”
按其说法,所谓“魁龙珠”既是安徽魁针、浙江龙井和江苏扬州珠兰。而珠兰到底是富春自种的花?还是窨制的花茶?文中描述的并不清晰。吴门四杰之一的剧作家吴白匋的说法与此不同,他在《我所知道的富春茶社》一文中写道:
“先从茶叶说起,服务员每天用锡制的小圆杯作为量具,把三种茶叶,即浙江龙井、湖南湘潭家圆奎针和扬州窨制的珠兰茶混合一壶。龙井取其色,珠兰取其香,奎针取其味厚而后劲大,合在一起,色香味俱全。”
要按吴老的讲法,则是浙江龙井、湖南湘潭家圆奎针和扬州窨制的珠兰茶。他明确指出,珠兰是窨制花茶。对于“奎针”的描述,与《富春天下一品》一书出入很大。不仅产地不同,甚至用字都不一样。
为了“魁龙珠”的配方,我专门请教了富春集团总经理徐颖宏。据徐老师讲,“魁龙珠”的确如坊间传闻是由三款茶拼配而成。这三款茶,分别是产于安徽的魁针、产于浙江的龙井以及产于江苏扬州的珠兰花茶。这里的“魁针”与大名鼎鼎的猴魁可不是一码事。此茶产于安徽太平、歙县一带,条索工艺都更接近于今日之毛峰。虽然具体比例不便公开,但徐老师透露给我是以龙井为主。至此,“魁龙珠”配方真相大白。
拼配之妙
对于爱茶人来讲,配方只是谈资,好喝才是王道。陈步云老先生研制“魁龙珠”,也正是从口感出发。以龙井的细腻,加之魁针的厚重,再配上珠兰的香气,强强联合自然不同凡响。三款茶拼在一起,不仅在口味上互为补充,客观上也延长了耐泡程度。自1921年问世至今,“魁龙珠”走过了百年历程。拼配茶的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但现如今,拼配茶却几乎成了贬义词。此事缘起于普洱茶“纯料”概念的火热。这个“纯料”概念,开始是针对产区。一饼茶,要全部用同一山头出产的茶制作而成。不同山头间泾渭分明,绝不能互相掺和。
但没几年,可能觉得这样也还不够纯,于是又把注意力从山头缩小到了茶树。一饼茶,要用一棵树上摘的料制作。掺了旁边树上的茶青,都算不得纯料茶。说真的,我还真的很期待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若谁的茶压饼不用“纯料”,那就要受到道德的批判。仿佛“拼配”等同于“以次充好”,是无良茶商的行为。但据笔者所见,如今过分强调“纯料”概念,反而是一种纯粹的商业炒作。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有卖点,有噱头,而自我加大制作难度。有无实际价值?或说实际价值有多大?照此发展下去,是不是以后要具体到用同一树干、同一树枝的茶青,才可以算纯料?
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绝不妄下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否为“纯料”,与成品茶质量好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魁龙珠”的拼配绝非恣意乱为,而是像做实验一样严格。这里面既要有配方,更要有经验,丝毫马虎不得。富春茶社为了配比精准,还定做了锡制量杯,这不就是一种匠人精神吗?
据说,富春茶社于20世纪60年代将“魁龙珠”的基本配方公布于众。一时间,扬州大小茶馆都卖起了魁龙珠,但不管如何,还是“富春魁龙珠”最受欢迎。拿着同样的配方,怎么各家拼出来的茶味道不同呢?
原来所谓配方,也绝不可机械重复。因为每年的茶甚至每批茶都有细微不同,若是完全按比例照搬就是刻舟求剑了。拼配,远没有想象的简单。或者说,拼配的难度系数甚至高于纯料。
笔者前不久在讲课时,贡献出了自己生熟普洱搭配的“秘方”。三成生普洱,配上七成熟普洱,共入一壶,同时冲泡。学生回去尝试后,也都喝的顺口舒心。这路方子,我这儿还多着呢。例如喝祁门安茶,我会把贡尖与六安骨一起冲泡,这样既有贡尖的香气,也有茶梗的甜润。又如喝白茶,我也常常新老搭配,这样出来的茶汤既清爽又扎实。
有学生私下问我:杨老师,您是怎么想出这些个配方的呢?其实,是受了“魁龙珠”的启发,也是从美食中得到的灵感。陈鲜呼应,新旧交融,在互相抵消对方特质的过程中,碰撞出一个崭新的意境。
行文至此,顺带说一句,富春茶社的三丁包子也是必吃的名品。鸡丁、肉丁加笋丁,一样是巧妙的拼配,一样是难得的美味。爱吃之人,很容易懂茶。懂茶之人,又多半爱吃。那不管是爱吃之人,还是懂茶之人,也都不会介意拼配吧?
责任编辑:马南迪
扫码订阅
全年订阅288元
全年24期包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