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并非仅针对小米,而是讨论电动车行业的共性问题。
在底特律的寒风中,福特汽车刚刚吞下1.65亿美元的罚单——因拖延召回60万辆后视摄像头失灵的车辆。同一时刻,中国安徽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小米SU7以116公里的时速撞向水泥桩,NOA系统留给驾驶员的2秒逃生窗口,比《死神来了》的死亡预告更短促。
这两个横跨太平洋的剪影,揭开了电动车行业最荒诞的剧本:当新势力们忙着在PPT上绘制未来时,死神或许正坐在副驾驶座上冷笑。
安全的迭代,有时要靠天价罚单来促成。
1
去年11月14日,福特汽车已同意接受1.65亿美元的民事罚款。
这不是福特第一次接受天价罚单。1978 年 8 月 10 日,一辆福特平托在印第安纳州公路上被追尾,油箱爆炸,车上三名青少年当场死亡。实际上,在这之前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就已发现该问题,并提出在油箱内安装防震保护装置,每辆车会增加 11 美元成本,但福特公司经 “成本效益分析” 后,认为安装该装置成本过高,决定至少在两年内不安装。诉讼后,福特付出了350 万美元的赔偿判决,并同意召回 190 万辆平托车。
此次福特用二手摄像头零件拼接安全承诺的行为,与小米SU7标准版省去激光雷达、改用廉价双目视觉方案的操作,是同一种商业逻辑的镜像——在资本市场,安全参数不过是Excel表格里可调节的利润杠杆。
福特1978年的内部评估:若为每辆车安装防震保护装置,会使每辆车增加 11 美元成本,总成本将达1亿3750万美元;不安装的话,可能有 180 辆平托车的车主因事故死亡,180 位车主被烧伤,2100 辆汽车被烧毁。依据当时的普遍判例,每位死者赔偿 20 万美元,每位烧伤者赔偿 6.7 万美元,每辆汽车损失赔偿 700 美元。可能的最大支出仅为 4953 万美元。
“每辆车的召回成本比潜在诉讼赔偿高3倍”,这激发了福特不把人命当回事。司法对此的反制措施是:祭出天价罚单。
小米则将激光雷达列为高配车型专属,却在宣传中模糊处理低配车型的感知短板。这种精算师思维,催生出的只是无视安全的赌徒。
是否需要拿天价罚单和召回来纠偏呢?
2
处罚从来不易。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福特的1.65亿罚单看似雷霆万钧,实则暴露监管的慢性病:只有当摄像头失灵引发600起投诉后,官僚机器才缓缓启动。这种滞后性在东方更显魔幻。
更荒诞的是规则本身的弹性。当L2级辅助驾驶系统仅需2秒接管时间就能合规上市时,与其说这是技术标准,不如说是给死神签发的通行证。
市场监管部门对续航虚标的纵容更具黑色幽默:某车企冬季实际续航打三折,竟以“行业惯例”辩护。
重罚经济学的价值在于,可以用资本疼痛来唤醒良知。
2024年福特天价罚单的价值,不在于那笔能让华尔街分析师修改模型的数字,而在于开创了“递延罚款”的先例——1.65亿美元中,有5500万美元是否支付,取决于未来三年其召回机制的透明度。
这种将企业信用与财务杠杆绑定的策略,或许能治愈车企的“选择性失明”。反观中国,长安福特曾因垄断协议被罚1.6亿,但比起其年营收,这不过是豪华晚宴上打翻的红酒杯。
真正的威慑应如手术刀般精准。当小米SU7标准版为节省大约200美元成本弃用激光雷达时,罚款额度需让企业意识到,每条人命的价值都高于财务报表的毛利率。
当小米事故遇难者的鲜血渗进德上高速公路的裂缝时,我们需要打破的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追不上死神设计灵感的成本收益机制。
天价罚单与召回,是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