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而有尊严地办好身后事,实现逝有所安,是群众期盼,更是殡葬从业者的服务宗旨。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把目光聚焦生命终点的守护者。他们中间,有24小时待命的遗体接运员、帮助逝者恢复“体面”的遗体整容防腐师、策划告别仪式的殡仪服务员、送别“最后一程”的遗体火化师,还有殡葬改革的先行者。他们用专业的温度守护每个生命尊严谢幕,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宋建平:公益为本办好群众身后事
“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都是本职工作。”预约采访禄丰市殡仪馆馆长宋建平时,他推辞道。谈到请他聊聊自己的经历,帮助公众进一步理解殡葬行业,他才接受采访。
宋建平并不普通。2024年10月,他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这是继前馆长李春萍获得民政部颁发的“孺子牛奖”之后,禄丰市殡仪馆培养出的又一名部级模范。
2008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26岁的宋建平选择考入禄丰市殡仪馆工作。报到第一天,宋建平就跟着师傅李春萍接运遗体。久而久之,宋建平成了一名“多面手”,入殓、办手续、主持告别仪式……
禄丰市有14个乡镇,最远的乡镇距离殡仪馆100多公里。不论路有多难走,天气多恶劣,他和同事都是随叫随到。殡葬改革刚开始时,一些群众不理解火化的方式,想方设法阻挠宋建平和同事接运遗体。面对各种刁难,他总是找到当地民政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耐心劝导。
“近年来,殡葬改革成效很好,群众还是很理解支持我们的。”宋建平说。
遗体接运不仅是一项体力活,还要随时面对风险,遇到遗体损毁、腐败等情形是常事。一次,李春萍带着宋建平去接运遗体。到现场才发现遗体上有红疹,左邻右舍都不肯帮忙。一问才知道死者生前患有传染病,家属此前隐瞒了这个情况。但两人只是到附近添置了防护工具,依然完成工作。
李春萍对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你就得做好服务。”
老馆长的言传身教对宋建平影响很大,他总是保持着对逝者的敬畏,学着馆长做一名服务群众的“孺子牛”。他说:“刚开始是想着做好一份工作,如今越干越热爱,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担任馆长后,宋建平牵头制定了服务流程、细化“殡仪服务二十个不准”“七个体现”,要求工作人员体现亲情服务、人性服务、精细服务。同时,带头落实惠民殡葬政策,让殡葬服务价格清单张贴上墙,公开透明。宋建平说:“我们突出殡仪馆的公益属性,根据禄丰市补贴政策,遗体接运和火化费全部免费,群众最少花几十块钱就能办完身后事。”
寒来暑往,宋建平已经从事殡葬行业17年。如今,他仍旧坚守工作一线。殡仪馆人手紧,哪里缺人他就顶上。每逢过年过节,他尽可能在完成业务后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又匆匆到殡仪馆值班……
云报全媒体记者郎晶晶实习生杨晋翀
遗体防腐整容师杨剑辉:巧手重塑让逝者体面有尊严
昆明市殡仪馆遗体防腐整容师杨剑辉是一名殡葬行业的“新兵”。2023年从部队转业安置时,面对可选的多个岗位,杨剑辉最终决定到昆明市殡仪馆工作。“成为一名遗体防腐整容师,只为送逝者体面离开,这是件好事。”杨剑辉认为。
遗体防腐整容师的工作是为逝者沐浴更衣、整容化妆。对正常死亡的逝者,通过化妆让逝者面容更加安详。但对于意外死亡的逝者,遗体防腐整容师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为家属留下好的“最后印象”。
“一名从高空坠楼的逝者全身多处骨折,面部损毁严重,惨状让人不忍直视。我和同事运用整容材料修补、搭建、填充,尽最大限度恢复遗体完整,4个人花费了整整8个小时才完成工作。”杨剑辉说,当家属看到遗体完整体面的那一刻,眼泪止不住地流,向他们深深鞠躬致谢。
遗体防腐整容师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逝者,有些生前患有特殊疾病,导致皮肤溃烂,散发难闻的气味;一些溺水的逝者需要进行特殊脱水处理……种种情况都需要他们发挥专业精神,耐心、细致地完成工作。因为行业特殊,他们需要轮班值班。今年除夕,杨剑辉和同事就坚守在岗位上。
“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但对家属来说是非常难熬的时刻,所以我们必须耐心地、尽可能舒缓他们的情绪。”杨剑辉说,有时候也会遇到被误解和谩骂的情况,但他们都尽可能地去理解家属的心情,避免产生冲突。
前不久,一名女大学生发生车祸,年轻生命猝然凋谢让家属难以接受。家属在殡仪馆哭到近乎昏厥,久久不愿离开。杨剑辉做完整容工作,尽可能去安慰,陪伴了逝者家属整晚。还有一次,家属情绪失控要求将遗体搬运回家,但死者涉及刑事案件,杨剑辉就耐心地解释法律规定,劝慰家属遵守。
“以前,化妆整容并不是入殓的必要流程,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很多家属都希望完成这个仪式,让亲人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地走。”看过太多生死离别后,杨剑辉感悟到,人的衰老、死亡都不可避免,所以要专注当下,珍惜现在,不要为小事烦忧。
云报全媒体记者郎晶晶实习生杨晋翀
殡仪服务员周末:专业引领让生者转身释然
“我的工作包括提前与家属对接需求,帮助准备花圈、挽联等必要物品,引导他们在告别厅进行默哀与致辞,尽可能让家属与逝者都能拥有‘最好的告别’。”昆明市殡仪馆殡仪服务员周末说。
2023年,周末做出一个特别的决定——脱下白大褂,穿上黑色职业装,成为昆明市殡仪馆的一名殡仪服务员。从救治生命到送别生命,这场跨越生死的职业转身,让她成为很多人口中的“异类”。
“以前,我常听到‘谢谢你救了他’;而现在,家属会说‘谢谢你让他体面地离开’。”周末介绍,两种“谢谢”背后,是对生命旅程的两种守护。在医院,她曾陪伴肺大疱患者三个月康复训练,只为让他重获行走的自由;在殡仪馆,她为逝者整理遗容、策划告别仪式,只为让生者不留遗憾。
“医学的终点,也可以是殡葬的起点。”周末说,她总会在主持仪式前一天联系家属,确认流程、挽联和遗体呈现的细节。仪式当天,面对情绪崩溃的家属,她既要保持专业,又需适时退场,给予他们宣泄的空间。“许多家属都是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离世,重复确认流程是必要的温柔。”她说。
有一次,一位家属在告别仪式上带来逝者生前最爱的食物,并轻声说:“奶奶,我们都会好好的。”那一刻,周末忽然明白,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场”。那些平和的告别,像一场寻常的对话,让冰冷的告别厅流淌出人性的温度。
到殡仪馆工作后,周末的生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她开始频繁给外婆打电话,提醒她天冷添衣保暖;开始记录与父母亲友间发生的趣事,希望留给彼此更多的回忆。“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记录,是为了证明他们存在过。”她说。
周末说,这份职业也重塑了很多同事对“活着”的理解。他们有的人即将退休,但依旧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晨跑;有的人下班后,不管再累也会去踢足球、打羽毛球。“我们比谁都懂‘向死而生’。见多了终点,才更珍惜朝阳。”周末认为。
周末认为,死亡让生命完整,正如故事需要结局。在殡仪馆,她见过百岁老人家属的平静,也见过年轻逝者母亲的崩溃;见过家属在遗体旁低声细语,也见过他们转身后的释然。这些瞬间让她坚信:“殡葬人的使命,是让两个世界的人都安心。”
云报全媒体记者吴沛钊
遗体火化师张旭:心怀敬意服务最后告别
3月16日3时,昆明市殡仪馆的遗体火化师张旭接到电话,一具遗体因特殊情况需要立即火化。张旭和两名同事立即从值班室赶到火化车间,办理接收手续,随后戴上口罩、手套,开启设备,调度入炉,遗体火化……忙完这一切,天已经蒙蒙亮。
张旭今年30岁,已是一名有着8年工作经验的殡葬从业者。2013年,张旭考入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技术和管理专业,毕业后考入昆明市殡仪馆,成为一名遗体火化师。如今,张旭已经取得遗体防腐整容师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张旭真正直面死亡、了解这个行业是上大学以后。2015年,“东方之星”号旅游客船倾覆,他作为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遇难者遗体。“我主要负责清洗遗体,刚开始心里很害怕、很难受,后面投入工作后只剩下责任心,只想着一定要把遗体处理好。”张旭说,那三天三夜的时间里,让他更加明白了殡葬行业的职业价值。
火化是殡葬工作的核心环节。遗体火化的专业性体现在过程控制,这需要根据经验对不同逝者的情况作出判断,以此调整火化炉设备参数,让遗体得到充分燃烧,保证骨灰的完整。为保证火化效果,他们每天需要清扫几十次火化炉炕面,每周还要对炉膛进行全面清理。
高强度的体力消耗需要耐力,与逝者家属沟通更不容易。“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当逝者被推进火化炉那一刻,家属号啕大哭,有时还会被阻止,我们很理解这样的心情。”张旭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会暂停一切流程,并将家属扶到室外安抚情绪,等家属情绪平稳后再进行最后的告别。
红色的火焰中,生命转瞬即逝。离死亡越近,也让他更加明白生死的意义:不用担心死亡,但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在殡仪馆工作,没有法定节假日,只能调休。休息时,他喜欢喝手冲咖啡,或者拿着相机扫街,把美好定格和记录下来。
云报全媒体记者郎晶晶实习生杨晋翀
大理市银桥镇鹤阳村原党总支书记董余香:青山复绿见证殡葬改革历程
供图
清明节前,落了几场雨,大理市空气湿润,车行至苍山脚下的银桥镇鹤阳村,近处春樱盛开,抬头可见远山青黛。
“那里就是10年前的鹤阳村集体公墓所在地,如今植被已经恢复,与周边林子融为一体,看不出两样了。”年近七旬的鹤阳村委会原党总支书记董余香指着苍山鹤云峰半山腰一片绿树葱茏的地方说。
苍山洱海间的狭长坝区,人口集中、土地有限,村子紧邻自然保护区红线。为保护苍山、节约土地、造福子孙,大理市在殡葬改革中进行了20余年的探索。曾经担任鹤阳村20多年党总支书记的老党员董余香,便是大理市整个殡葬改革过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建设靠政府、推动靠基层、接受靠百姓。基层党组织就是农村发展的战斗堡垒,必须做到认识、宣传、引领、服务‘四个到位’。”董余香表示。
2011年,鹤阳村申请建骨灰堂;2012年,被列入大理市骨灰堂建设试点;2013年,骨灰堂选址完成征地、开工建设;2014年,骨灰堂建成投用。基层党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银桥镇首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堂,由鹤阳村、磻溪村两个村委会共同管理使用。”董余香介绍,骨灰堂投用当天,他向村委会干部提出了三个第一:第一时间获取村民死亡消息,第一时间进入村民家中宣传文明丧葬,第一时间联系殡仪馆、做好火化相关服务。
董余香以身作则,无论何时接到消息,都第一时间到村民家中做好服务,有时还陪同家属到殡仪馆办理火化事宜。几年下来,村民逐渐养成习惯,主动将逝者火化后送到骨灰堂。
2004年至2014年,位于海拔2200米的苍山鹤云峰半山腰的鹤阳村集体公墓下葬近500名逝者,成片的植被被破坏。骨灰堂建成投用后,经过10年的休养生息,该区域周边树林茂密。“从2014年至今,两个村的死亡人数为541人,全部做到火化后存入骨灰堂,如果按每个人6平方米墓地面积折算,相当于保护了3000余平方米的植被。”董余香说。
鹤阳村骨灰堂是一座白族风格建筑,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有灵位1800个,可满足两个村近80年的殡葬需求。骨灰堂建成后,董余香又筹措资金,组织村民在周边种下20余株樱花树。每逢樱花盛开时节,周边的山林被点缀得更加翠绿。每到清明节,董余香还要组织村干部劝导文明祭扫,只摆放鲜花、水果,不携带火源、不焚烧烛纸。
“政策要利民,更要便民。”董余香说,在他的争取下,大理市民政部门推行了便民措施。村民家中亲人去世后,火化费用在镇民政办就可以报销,不需要再跑大理市民政局。董余香表示:“殡葬改革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过程,把群众工作做透,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能把矛盾转化为共识,共护绿水青山。”
目前,大理州已建成投用公益性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生态安葬点357个,厚养薄葬、节俭办事蔚然成风。
云报全媒体记者段苏航秦蒙琳
本版图片除供图外均为记者王毅摄
(云南网)